第251章 張旭的新任務(1 / 3)

挑刺,找茬,是人的劣根性。

心理專家曾經分析,一個人性格中的偏激、挑剔、咄咄逼人,往往源自於內心深處對自己的不滿意。

人性很奇怪,用挑刺、找茬、批評,甚至是咒罵、抨擊來宣泄對自己的不滿。

經常這麼做的人,往往自己混的不如意,自己在懲罰自己。

這類人,尤以保守份子居多。

正因為保守,所以很難適應社會時代發展,看見擁抱時代的人混的好,難免會有心理落差。

一旦得到機會,就會表現出極強的攻擊性。

這就是為何,之前批評夏青禾的人,以保守的梨園子弟和資深票友居多。

正是他們自我封閉,保守至極,卻又混的不如意,所以對新生事物,充滿了攻擊性。

他們隻想活在自己的舒適區,不想讓世界有任何改變。

這些保守的梨園子弟和資深票友,也有好的一麵。

他們對傳統曲藝和經典劇目,有相當大的執念。

正是這些人,構成了傳統曲藝的最後一塊自留地,不至於斷了傳承。

可另一方麵,也正是這些人,阻礙了傳統曲藝的發展。

他們見到任何創新,都會肆意抨擊,把一切試圖做新探索的人,都打成異端。

動則以毀經典的大帽子亂扣,來維護他們自己的權威性。

這些人不理解,任何創新都需要摸著石頭過河的探索。

探索,就存在很多的試錯。

不能因為一些小錯誤,就把探索徹底打成異端,就徹底去否定任何的創新。

尤其是當傳統曲藝已經很不景氣,甚至可以說是生死存亡之際,更不應該有這種保守思想。

當初就預料到,會有保守份子,攻擊夏青禾。

畢竟,在秦川前世,也發生過這種情況。

李玉剛,郭德剛等,在弘揚傳統曲藝的時候,都曾被惡意攻擊過。

沒想到,這一世的夏青禾,依然如此。

甚至因為她華夏曲藝團少班主的身份,被抨擊的更甚。

好在秦川早有預案,把這個危機化解過去。

可對於傳統曲藝的發揚光大,仍然是一件任重而道遠的事情。

傳統曲藝,就猶如西方的古典音樂和歌劇一樣,都有很高的欣賞門檻。

由於文化底蘊和曆史傳承,甚至欣賞門檻,比西方的那些古典音樂和歌劇還要高。

在古代,傳統曲藝大多都是達官貴人,才能接觸到的藝術形式。

畢竟,達官貴人們,有足夠的時間和閑心去慢慢欣賞。

可到了現代,傳統曲藝的高欣賞門檻,也成了其發揚光大的阻礙。

如果不做創新,不與時俱進,必然會路越走越窄。

光是吸引年輕觀眾這塊,就有很大的問題。

盡管有很多扶持政策,有很多資金支持,傳統曲藝卻越來越青黃不接。

如果傳統曲藝,一直需要靠資金補貼生存,那必然會有一天,消逝在曆史長河中。

真有那麼一天,才是傳統曲藝的悲哀。

現狀如此,卻依然有保守份子,頑固到底,不思進取。

甚至叫囂,有他們小圈子欣賞就夠了,有他們支持就夠了。

不需要發揚光大,不需要讓所有人喜歡起來。

這是何等自私的想法和思維模式。

這與滾圈那些天天喊地下純正,抵製大眾流行的人,有什麼區別?

任何文化領域,任何藝術形式,主體都是人。

隻有參與的人的基數夠大,才能讓這種文化和藝術傳承下去。

在華夏的曆史長河中,有多少失傳的文化和藝術,都是因為小圈子的保守,逐漸消逝。

豈能因為自己的保守優越感,去阻礙文化的創新、發揚和傳承。

這次,夏青禾用自己的努力,贏得了越來越多梨園子弟的支持和肯定。

甚至,一個又一個流派的名家,看到了她的努力,甚至不惜讓弟子們奉其為尊,給她足夠的支持。

可這卻給了夏青禾很大的壓力,讓她感到身上的責任更重了。

重到她感覺喘不過氣,重到她時時刻刻都覺得擔當不起。

原先隻是想通過自己的成名,讓更多人去關注傳統曲藝,了解傳統曲藝。

雖然一開始有保守份子的抨擊,但卻感動了更多梨園子弟。

大家奉她為尊,稱她為梨園大家,她何德何能,敢受此殊榮?

夏青禾一時間不知所措,麵對網絡上,媒體上的一片誇讚和推崇,她不知該如何應對。

她來到盛世文娛公司,找到秦川,想再次聽聽他的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