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司馬光思維
打破,才能得生機,這,就是司馬光思維的精髓所在:隻有打破舊思維的桎梏,思路才會見光明。
司馬光是北宋時期著名的大政治家,同時也是卓有成就的史學大家,他著述的《資治通鑒》,是我國的珍貴文化遺產。
司馬光從小聰慧過人,他砸缸救人的事跡一直流傳至今,事情是這麼回事:說的是有一天,小司馬光和他的小夥伴們在花園裏玩捉迷藏,當時,有個小孩為了不讓同伴找著,便爬進一隻大水缸,哪知,他一翻進缸裏,便發出呼救聲,原來,他遇上了滅頂之災——缸裏盛滿了水。在場的玩伴們,全被這突如其來的變故驚呆了,眼看那孩子就要被活活地淹死在水缸裏,這時,小司馬光靈機一動,急忙從附近搬來一塊大石頭朝缸底部猛砸,結果那缸一下子就破了一個大洞,缸中的水便從破洞中急泄而出,那個孩子終於得救。
打破,才能得生機,這,就是司馬光思維的精髓所在:隻有打破舊思維的桎梏,思路才會見光明。
當年小司馬光靈機一動,砸缸救人,其實,他砸碎的不完全是一口現實生活中看得見摸得著的缸,同時也打破了一種舊的思維模式。
當我們打破舊思維,再將我們的思路重新組裝的時候,結果一定是一幅好風光。
一天,一位專家不小心打碎一個花瓶,但他沒有陷入沮喪,而是細心地收集起滿地的碎片。他把這些碎片按大小分類稱出重量,結果發現:10~100克的最少;1~10克的稍多;0.1~1克和0.1克以下的最多。同時他還發現,這些碎片的重量之間,存在著一種很有趣的倍數關係,即,較大塊的重量是次大塊的重量的16倍,次大塊的重量是小塊重量的16倍,小塊的重量是小碎片重量的16倍……因此,他發現了“碎花瓶理論”,這個理論,給考古學和天體研究帶來了意想不到的效率,因為,它可以用來幫助人們恢複文物、隕石等不知其原貌的物體——這個人,就是大名鼎鼎的丹麥物理學家雅各布、博爾。
舊思維一旦被打破,呈現在人們麵前的,往往就是金光閃閃的前景。
在歐洲,自從西紅柿采摘機發明之後,不少專家們一直在忙於如何改進它。但是,那些經過改進的形形色色的采摘機,依然無法避免這樣的困局,那就是:在采摘過程中,西紅柿皮會被弄破。後來,有人發現,其問題的關鍵,不是采摘機太笨重,而是西紅柿的皮太薄,要想徹底解決這個問題,隻有請植物學家培育出一種新品種,使西紅柿長出像水果那樣厚的果皮——這個想法,無疑就是一個思維大突破。
20世紀90年代,紐約麵臨嚴重的用水短缺問題,人們一用水,心裏就不爽。隨著居民的增加和幹旱年份的增多,城市每天要額外增加34萬立方米水(約占整個城市用水量的70%左右)。
要是按照通常的思維路徑,市政官員可以選擇花費10億美元在哈得遜河附近新建一個供水站。有人想出一個妙計:減少對現有供水的需求。
一個更低成本的思路出現了。
為此,紐約市環保局推行了一項始於1994年的抽水馬桶的優惠政策,該項計劃預算資金2.95億美元,優惠額度達150萬美元,打算用節水型抽水馬桶替代全市1/3的抽水馬桶。後者每次衝刷需水20升以上,而前者隻需6升水。當局希望通過該計劃的實施,實現大部分的節水目標。
紐約市民很配合,他們踴躍參與了這項計劃。計劃開始前三天,當局就收到的申請,至少有2萬件。到1997年計劃完成時,節水型抽水馬桶已取代了ll萬棟建築內的133萬個低效抽水馬桶。結果,每年每棟樓減少了29%的用水,據當局當時估算,全市節水型洗手間,每天節水能在27~34萬立方米之間,這辦法真是了得,盡管紐約人口不斷增長,但紐約市每天人均用水量從1991年的734升減少到了1999年的639升,節水工作終於見到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