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生卒年不詳),姒姓,夏後氏,名文[1],上古時夏後氏首領、夏朝開國君王,曆史水名人,史稱、帝禹、神禹。[2]黃帝的玄孫、顓頊的後,[3]鯀的兒子,母為有莘氏之女修己。
傳,禹理洪水有功[4],帝舜禪讓,繼承部落首領。在諸侯的擁戴下,,以陽城為都城,一說以陽為都城(在安邑在晉陽)[5],國號為夏,分封丹朱(堯的兒子)於唐國,分封商均(舜的兒子)於虞國。
作為夏朝的一子,後人稱為夏禹,成為上古時傳說時與伏羲、黃帝比肩的賢聖帝王。卓著的功績,就是曆來傳頌的理滔洪水,又劃定州[6]、奠定夏朝,後人為。禹死後,安葬於會稽山(今浙江省紹興市),仍存禹廟、禹陵、禹祠。從夏啟開始,曆帝王大都來禹陵祭祀。[7]
名
姒文
名
禹
夏禹
帝禹
神禹
夏後禹
所處時
夏朝
民族族群
華夏族
主要成就
水,立夏朝

夏朝帝王族譜
禹
開國皇帝
查族譜
人物關
2個詞條
姒啟
兒子
鯀
父親
中國古水名人
12個詞條
禹
夏國開國國君
孫叔敖
春秋時楚國令尹
門豹
戰國時魏國人
李冰
戰國時蜀郡太守
夏朝曆君主
17個詞條
禹
夏朝一君主
姒啟
夏朝二君主
姒太康
夏朝三君主
姒中康
夏朝君主
首批川曆史名人
10個詞條
禹
李冰
落下閎
揚雄
夏朝曆君主
17個詞條
禹
夏朝一君主
姒啟
夏朝二君主
姒太康
夏朝三君主
姒中康
夏朝君主
首批川曆史名人
10個詞條
禹
李冰
落下閎
揚雄
快速
導航
軼典故人物評價典籍記載後祭奠關爭議藝術
人物生
早
禹是黃帝的玄孫、顓頊的孫子[3](也有說法認為禹應為顓頊孫[8][9])。出生地有爭議(一說在汶山石紐地區[10][11];一說在石坳[12]。母親是有辛氏(今山東曹縣)之女,名叫女,也叫脩己[13][10]。禹幼年隨父親鯀東遷,來到中。父鯀帝堯封於崇[14]。帝堯時,中洪水泛濫成水患災禍,姓愁苦不堪。帝堯令鯀水,鯀理洪水水患,鯀用障水法,也就是在岸邊設置河堤,水卻越淹越高,曆時年未能息洪水災禍[15]。著禹為司空,繼水之[16][17][18]。禹水三過家門不入,是他勞心勞力水的。
禹立與益和後稷一起,召集姓來協助,他視察河,檢討鯀水失敗的。禹總結了父親水失敗的教訓,革水方法以疏導河川水為主導,用水低處的自趨勢,疏了河[19]。水間,禹翻山越嶺,淌河過川,拿著測量儀工具,從東,一測度地的高低,樹立標杆,規劃水。他帶領水的民工,走遍地,標杆,逢山開山,遇窪築堤,以疏水,引洪水入。禹為了水,費盡腦筋,不怕勞苦,也不敢休息[20][21][6]。他親自率領老姓風餐露宿,過家門而不入,整在泥水裏疏河,地的積水導入江河,引入洋。經過13年理,終於得成功,消除了中洪水泛濫的災禍[20][21][18]。為洪水有功,人們為達對禹的感激之,尊稱他為“”,“偉大的禹”。
在水的過中,禹走遍下,對地的地、習俗、物產等皆了如掌。禹將下規劃為個州,製定了州的貢物種[6][22]。帝夏禹王還規定:子帝畿以裏的地區叫甸服,裏叫侯服,裏叫綏服,裏叫要服,裏叫荒服。甸、侯、綏三服,進納不同的物負擔不同的勞務。要服,不納物服役,要教、遵守法製令。荒服,則習俗進行理,不製推行中央朝廷教。[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