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1046~771年),中國曆史上的朝。元十一世紀周武王滅商,國號為周,定於鎬(陝長安灃河以東),周成王親後,營造成周(河南洛陽),宅茲中國、大封諸侯,還周東征、禮作樂,了周王朝的統治[1]。周成王、周康王統治間,會安定、百姓和睦、“刑錯十餘年不用”,史稱“成康治”。周懿王繼後治日趨腐敗,國勢不斷衰落,於戎屢進攻,迫將城遷犬丘(陝興東南)[2][3]。周厲王後,私有土地日益發,元841年的國人暴動預示著奴隸危的到來,王權從衰落。周宣王不籍千畝,標誌著井田在王畿內的崩潰。元771年周幽王犬戎和申侯殺死,年周王東遷洛邑。曆史上王東遷稱為周,周從武王滅商到幽王亡國,共傳12王11。[4]
周是我國奴隸會的鼎盛時,會生產力比商更高,農業繁盛,文也進一步發。宗法和井田是當時的會治和經濟。周王朝盛時,勢力,南過長江,東北至今遼寧省,至甘肅省,東到山東省。[5]
中文名
周
文名
theZhouDynasty
簡稱
周
屬洲
亞洲
首
鎬京,成周,犬丘[6]
周曆史名人
共45個詞條
姬發
季曆
唐叔虞
叔
秦侯
畢
衛武
申侯
曹叔振鐸
霍叔
姬載
閎夭
虢仲
衛莊
魯煬
查
更
多
快速
導航
曆史疆域治軍經濟文科技國王列
國號
“周”除了朝名,還是東周時的國名稱,即周侯國(367——256),是戰國末年周王室分裂的產。在《戰國策》當中有“東周與周爭”“昌他滅周”記載,顯戰國時出現的“周”不是個滅亡於元771年的周王朝。[7]而是周國。元367年周王室內亂,京畿內分出東周、周二侯國。兩國以伊洛河交彙處為界,屬周王城,東屬東周鞏,經東周一分,子周郝王失了養生地,孤居成周城,經濟依賴於周。秦孝文王於元256年破周王城洛陽,攻滅周國,周郝王周君廢為民,遷出成周城與王城,不久寄居在周國的周赧王卒,掛名子不複存在,秦取征子權力的“鼎”寶器置於鹹陽。周不在稱王,史開始以秦紀年。[8][9]
周朝疆域圖
曆史
周人源
周人是一個後的姬姓族,興於今陝甘一帶,十分視農業。周人圖騰以熊(大人)為標誌,後稷的父、母分為陝甘一帶姬姓有熊氏(堯舜時有熊氏是方國,已經失數百年黃帝的尊號)和薑姓有邰氏長婚後裔。他們認為後稷(姬棄)是他們的始祖,他尊為農神,周的農官長便以“後稷”名。從後稷到到文王中間有若幹個王,《史記·周紀》、《世》記載有十,依是後稷(名棄)、不窋、鞠、劉、慶節、皇仆、差弗、毀隃、非、高圉、亞圉、叔祖類、古亶父、季曆、昌,而《漢書》記載有十八。而自後稷至文王千餘年,經過十幾是不可能的,後人多對示懷疑[11]。
開創周朝的周文王
到了不窋時,周人遷徙到戎狄間。劉時為了發農業又遷至自環境優異的豳。到達豳地以後,周人開墾田地、營房屋、確立了一套舉行祭祀、宴會的禮儀。“京”、“京師”就是源自劉時對國的稱謂。[11]商王武丁時,周成為商的封國。古亶父(後來追尊為周太王)時,為避免北戎狄落的滋擾,周人再遷至岐陽周。這時治設施有了長足發,王宮設皋門、應門,國設宗廟、稷即始於時。[12]
太王死後,少子季曆繼。於與太伯吳國、任姓諸侯保持友,商朝國力衰微,周的力不斷壯大。商王武乙時,周開始武力開拓領土,首先花了年時間征服鬼方。後,季曆繼續進攻山地區的戎狄,在攻打燕京戎時受挫,而著還是攻克了餘無戎。打敗餘無戎後,季曆商王文丁任為牧師(一種當於方伯的職)。於季曆將周國的領土大大北擴,受到了文丁的猜忌,終於文丁害死。[11]
季曆死後,長子昌繼,是為周文王,他曾商王冊為伯。崇侯虎紂報告了伯對處死侯的不滿,伯囚禁於羑裏,到伯的屬下進貢美女和財後才赦免。周文王一麵殷勤侍奉殷王紂,一麵借口征討叛國處開拓領土,周的勢力以大幅擴張。文王團結諸侯,決了虞、芮兩國的爭端,先後征服了犬戎、密(密須)。後又滅掉了山地區的黎,攻克盂(又作於、邗)。崇侯虎在的崇是當時的東方國,也在激烈的攻城戰後周攻占。文王在克崇後遷到豐(今陝省安市鹹區灃城),仁愛民,立了一套以卿士為首的官,健全了治構,積聚了一大批有才能的貴族,為周王朝的立打下礎。[11][13]
武王伐紂
參見:武王伐紂
周族有著悠久的曆史,長在陝甘一帶動,後以岐山南的周為主要的據地。至元11世紀初,周族的力日益大。一麵征伐附近小國,擴充實力;一麵的邑從周遷到今長安區灃水岸,成豐京。不斷東進逼的勢態,劇了與商朝的矛盾。商王帝辛(商紂王)一將伯昌囚於羑裏。周臣用美女、珍寶進獻商王,帝辛才了伯昌。伯昌回到國內後,進一步緊了伐商的準備。時,商王朝治腐敗,內矛盾空尖銳。周文王(昌)長子伯邑考先於文王而死(死未載;《封神榜》稱紂殺),立姬發為太子。文王認為伐商條已成熟,臨終囑太子發積極準備伐商。武王即以後,趁商朝主力征戰在際,周武王率軍東征,武王年,大會諸侯於盟津,(今孟津,為古要渡口)。來參大會的諸侯和落首領,據說有八百多。在大會上,周武王舉行了誓師儀,這就是曆史上有名的“盟津誓”。是一“諸侯用”的要會盟。出兵車300乘、士卒4.5萬人、虎賁3000人,浩浩蕩蕩地東進發。庸、蜀、羌、鬃、微、盧、彭、濮許多小國也率兵配。
討伐商紂王的周武王
到二月日,武王的聯軍就在殷的郊牧野與紂王的軍隊擺開了決戰勢。紂王也集了十幾萬人與武王抗衡,可是,為民心的歸,紂王的軍隊毫無戰心,而倒戈幫助武王。以,沒費太大的力氣,武王就攻進了城朝歌。紂王眼大勢已,就登上花費巨資為自己造的鹿台自焚身亡。殷商王朝也就這樣滅在了紂王的手中。
周室初立
參見:分封、監亂、周東征、封邦國
武王克商以後,上控了商朝來的統治地區,又征服了周的許多小國。如何牢固控東方的大片領土,成了武王麵臨的一個嚴問。於是,他采用“封親戚、以藩屏周”的策,他的同姓宗親和功臣謀士分封地,立諸侯國。一個個諸侯國成為對一方土地進行統治的據點,們對周王室也到拱衛的作用。武王商紂子武庚封於商,借以控商人;[16]封弟叔、蔡叔、霍叔為侯,監督武庚;又將周封於魯、薑尚封於齊、召封於燕。周武王死後,子繼。成王年幼,周攝。叔、蔡叔對周不滿,散布言,說周在謀取王。不久,武庚與、蔡串一,聯東方的徐、奄、薄姑國發動叛亂。周調大軍東征,用了年時間,終於定了武庚與、蔡亂,殺了武庚和叔,了蔡叔。東征取全麵勝,周王朝的統治到鞏固。[17]
周
周武王滅商後,回到鎬京,深感鎬京與征服地區距太遠。他在夏人動中心的伊洛河地區立的邑。他的這一法尚未實現,突病逝。從寶雞出土的何尊銘文中到,成王即後,繼承了武王遺誌,決定在洛陽附近一邑,“宅茲中國”[18]。從這裏對征服地區進行統治,可大大縮短距離。為,成王曾派召洛陽附近“宅”[19]。不久,洛邑成為周時治、軍、文的中心[20]。為徹底鏟除殷遺民的複國夢,成王時還將殷頑民遷至成周。[21]
成康治
參見:成康治
叛亂定後,周自幼篤行仁孝,多才多藝。文王在時,他以孝仁而異於群子;武王即,則以忠誠輔翼武王,一,武王有疾,群臣憂懼,卜先王救助。“周於是乃自以為質,設壇,周北麵立,戴璧秉圭,告於太王、王季、文王。”願以自身替武王身,且稱曰:“旦巧能,多才多藝,能鬼神。”周作《多方》、《多士》來告誡殷人,對殷貴族采取思、經濟、治方麵的安撫策。周攝年,開始在雒邑營東成周,以便更有效的統治東方地區,成王到成周開始親。召奭召集方首領,教導成王以德治國、用老成人。成周成後,成王回鎬京即君,周則留下治東。
開創成康治的周成王
成王和後來即的康王昭的統治時後人稱為成康治,是周安定時的開始。周人的分封諸侯雖早於武王時開始,大封國是在成康世才出現的。據《左傳·昭二十八年》,周初分封共七十一國,中與周王同姓的姬姓就有十國,兄弟國有十國。而《荀子·儒效》則說姬姓有十國。可見周初的分封是以姬姓為主,而同時兼顧到異姓[11]。中季曆兄太伯、仲雍的後人封於吳(今江蘇蘇州),文王二弟虢仲、虢叔封於虢(今陝寶雞)、東虢(今滎陽),文王諸子分封於(今鄭州,早滅)、蔡(今上蔡南)、霍(今山霍州南)、衛(今淇縣)、毛、聃(今安徽阜陽)、郜(今山東成武東南)、雍(今修武)、曹(今山東定陶)、滕(今山東滕州南)、畢(今陝鹹陽北)、(今濟源北)、酆(今陝安市長安區北)、郇(今山臨猗南);武王諸子封於晉(始封在今山翼城)、應(今頂山)、韓(今山河津東北);周諸子封於魯(今山東曲阜)、凡(今輝縣南)、蔣(今固始北)、邢(今河北邢台)、茅(今山東金鄉北)、胙(今延津北)、祭(今鄭州東北);召子封於燕(今北京)。主要的異姓諸侯則有:商貴族微子啟、微仲衍封於宋(今商丘附近),薑姓封於齊、呂,姒姓封於杞(今杞縣),嬴姓封於葛(今寧縣北),媯姓封於陳(今淮陽),羋姓封於楚[11]。初的封主要集中在中,是國工作的一分,在後沒有繼續推廣。這封國以人群為主,遷徙數百裏乃至上千裏。們河南東、南遷移,成了周王室的屏障。[17][24]
開創成康治的周康王
成康時,周王實行賑濟貧困民眾、授田於民、德慎罰的策,而農業生產頗有色、人民生對改善、方族來朝、局穩定、人民和睦。而康王晚喜征伐,據小盂鼎銘文,僅在與鬼方間的戰爭中就斬首千八百多人,俘虜一萬千餘人,與南方的淮夷和荊楚亦有衝突,國民經濟陷入困境,為昭王時的衰落埋下了伏筆[25]。
盛轉衰
參見:昭王南征、昭穆嬉遊、國人暴動、周召共和、宣王中興
經過昭穆時,周朝實力削弱。這一時,犬戎的勢力逐漸大,阻礙了周朝與北國的往來。穆王征犬戎,“獲王”,將一批犬戎落遷到太,打了周與北國的。以後,犬戎仍屢侵犯周境。周懿王時,出現戎狄交侵,暴虐中國的局麵,周人深為苦。[26]
到周厲王時,國內矛盾日趨尖銳。厲王橫征暴斂,虐待百姓,還不讓國人談論國。連年戰亂,給人民帶來深的疾苦。與同時,厲王任用榮夷為卿士,將會財富和資源壟斷來。為壓國人的不滿,厲王衛巫監視,有謗王即殺戮。結人人自危,終於釀成國人暴動。841年,國人大規模暴動,厲王迫出奔到彘。朝中召、周(周定)兩大臣行,號為共和(一說諸侯共伯和攝行)。[27]
共和十年(828年),厲王死,太子靜即,是為周宣王,在共46年。周宣王繼後,汲取教訓,改變策;為除戎狄的威脅,還發動了對戎狄的防禦戰爭,取了勝。在對荊楚、淮夷的戰中,也取了一勝,而號稱“中興”。是會中種矛盾依存在,整個會仍處於動蕩中。
曆史的發總是不衡的。商周時中已進入青銅時的繁盛時,周邊的一地區仍對落後一。,為財富益驅動,周人與國族的戰爭幾乎一不斷。江漢域是蠻族的據地。宣王晚年,周王朝出現了衰。宣王幹涉魯國的君繼承,用武力立魯孝,引諸侯不睦。十六年,征伐條戎、奔戎,慘遭敗績。十年,與戎支薑氏戎戰於千畝,慘敗。[27][28]
走滅亡
參見:烽火戲諸侯
781年,周幽王繼,任用的虢石父執,朝腐敗激國人怨恨;年(779年),伐六濟戎失敗;同時災頻仍,周朝統治內交困。幽王,寵愛褒姒,幽王廢掉後申侯女太子宜臼,改立嬖寵美人褒姒為後,子伯服(一作伯盤)為太子。宜臼逃奔申國,宜臼的母親是申侯的女兒。申侯聯繒國和方的犬戎進攻幽王。殺幽王於驪山下,犬戎乘掠走大財寶。周就滅亡。宜臼靠諸侯的幫助,登上王,是為王,翌年遷洛邑,從,曆史進入東周時。771年,周覆亡。[24]
周幽王和褒姒
幽王死後,申侯、魯侯、許文共立太子宜臼於申,虢翰又另立王子餘臣於攜,成兩王立。宜臼為避犬戎,遷到洛邑,是為周王。東周立。餘臣在王十一年,既晉文侯二十一年(760年)晉文侯殺。[28]
烽火戲諸侯?周亡國的真,實是00後霸總裁的狗血言劇
冷兵器研究
讚64
閱讀9443
百科x混:圖烽火戲諸侯
疆域
範圍
周武王滅眾多小國立較大的侯國,迫封的小邦國受周朝的分封,周分、侯、伯、子、男爵,是按照諸侯與周王室的親疏關而劃分的。周王為了鞏固統治地,采取了“眾諸侯、裂土為民”的分封。[30][31]
東征結束後,周按來的計劃,在東方修洛邑,以對東方的監督。又在洛邑以修王城,以軍隊八師駐守,作為朝會東方諸侯的東。[30]
於是,岐陽,東到圃田,有渭、涇、河、洛地帶,成為周的王畿。關中的鎬京稱為“宗周”;東王城稱為“成周”。[30]
周初勢主要諸侯國
周為了對全國廣大地區的統治,便實行大分封,以作為王室的屏藩。首先,對於殷舊地,以朝歌為中心,封給武王弟康叔,立衛國。[33]
東方的商宗邑,分封給舊殷貴族中對紂王的微子啟,稱為宋,他保持商人的宗祀。[33]
周自己受封以今山東曲阜為中心的魯國,長子伯禽往。受封時,又分有“祝、宗、卜、史,備典策,官司彝器”,具備有周王室的種文。魯國成為王室鎮撫東方的大國。[33]
在海、岱間的薄姑故地,師尚父受封,在營丘立齊國。對於違抗王室的侯伯國,齊國有征伐的權。[33]
河東地區,是北太防禦群翟落內侵的哨。為了鎮守,封成王同母弟叔虞於唐國故地,立晉國。[33]
周王室除了廣大“東土”的統治,又擴了的“北土”和“南土”。在北方,為了控燕山南北和遼一帶的戎翟落,周王封召奭於薊,立燕國。[33]
在南方,為了對巴、濮、楚、鄧的控,在淮水上遊有蔣、息同姓國,在唐、白河域有申、呂薑姓國,還在淮、漢間有“漢陽諸姬”,在大江下遊的江東地區,在文王以,就有太王的長子太伯和子仲雍渡江南下,在太湖沿岸立吳國。[33]
在周王朝統治下,還有大的舊國。仍保持來的地不變。
據荀子說,周初分封了七十一國,姬姓國共有十個,占了中的絕大分。而在姬姓國中,屬於文王諸子的有十六國;屬於武王子的有國;屬於周後裔的有六國。這封國大小不,有的是畿內的采邑。們廣泛地分布在中地區內,與眾多的舊國錯雜在一,這就了周王室的統治力。[3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