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於憂患,死於樂》選自《孟子·告子下》,是一篇論嚴密、雄辯有力的說理散文。作列舉經過貧困、挫折的磨煉而終於擔當大的人的事,明憂患可以激勵人奮發有為,磨難可以促使人有新成就。著,作從一個人的發和一個國家的興亡兩個不同的角度進一步論憂患則生、樂則亡的道理。後水到渠成,得出“生於憂患,而死於樂”的結論。全文用列舉曆史事和講道理相結合的寫法,逐層推論,使文章緊湊,論縝密;外,文章多用排比句和對仗句,使語氣錯落有致,又成一種勢不可擋的氣勢,有力地增了論辯的說服力。[1]
作稱
《生於憂患,死於樂》[2]
作
《舜發於畎畝之中》[3]
作
孟子[4]
創作年
戰國[5]
作出處
《孟子·告子下》[6]
快
導航
注釋譯文創作背景作鑒賞作簡介
作原文
舜1發2於畎畝3之中,傅說4舉5於版築6之間,膠鬲7舉於魚鹽8之中,夷吾9舉於士10,孫叔敖11舉於12,裏奚13舉於市14。故15天將降大16於是17人也18,必19苦20其心21,勞22其筋骨,餓23其體膚24,乏25其身,行拂亂26其所為27,所以28動29心忍30性,曾31益其所不能32。
2張
孟子
人恒33過34,然後能;困於心35,衡於慮36,而後作37;征於色38,發於聲39,而後喻40。入41則無法家42拂士43,出44則無敵國45外患46,國恒47亡48。然後生於憂患49,而死於樂50也。[8]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1、舜:姚姓,重華。唐堯時耕於曆山(在今山東濟東,一說在今山永濟東),“父頑,母囂,弟傲,能和以孝”,堯帝使其人山林川澤,遇暴風雷雨,舜行不迷,於是傳以天子之。國虞,史稱虞舜。事跡見於《尚書·堯典》《史記·帝本紀》等。
2、發:興起,用
3、畎(quǎn)畝:田畝,處為耕田。畎,田間水渠。
4、傅說(fùyuè):殷商時為胥靡(一種刑徒),築於傅險(又作傅岩,在今山平陸東)。商王武丁欲興殷,夢得聖人,曰說,視群臣皆非,使人於野,得傅說。見武丁,武丁曰:“是也。”與之語,聖人,舉以為相,殷國大。遂以傅險為姓,為傅說。事跡見於《史記·殷本紀》等。
5、舉:選拔。
6、版築:築牆的時候在兩塊夾板中間土,用杵搗土,使它堅實。築,搗土用的杵。
7、膠鬲(gé):商紂王大臣,與微子、箕子、王子比幹同稱賢人。
8、魚鹽:處為在邊捕魚曬鹽。《史記》稱燕在渤碣之間,有魚鹽之饒;齊帶山,多魚鹽。
9、夷吾:仲,潁上(今徽潁上縣)[9]人,家貧困。輔佐齊國子糾,子糾未能,子小白,是為齊桓。齊桓其賢,釋其囚,用以為相,尊稱之為仲父。《史記·晏列傳》:“仲既用,政於齊,齊桓以霸。合諸侯,一匡天下,仲之謀也。”
10、士:獄官。
11、孫叔敖(áo):蒍姓,敖,字孫叔,一字艾獵。春秋時為楚國令尹(宰相)。本為“之鄙人”。
12、:濱。
13、裏奚(xī):又作裏傒。本為虞國大夫。晉國滅虞國,裏奚與虞國國君一起俘至晉國。晉國嫁女於秦,裏奚當作媵臣陪嫁到秦國。裏奚逃往楚國,行至宛(今河陽),為楚國邊界之鄙人所執。秦穆聞其賢,欲重贖之,恐楚人不與,乃使人謂楚曰:“吾媵臣裏奚在焉,請以羖羊皮贖之。”楚人於是與之。時裏奚年已十餘,至秦,秦穆親釋其囚,與語國事三日,大悅。授以國政,號稱“羖大夫”。史稱秦穆用裏奚、蹇叔、由餘為政,“開地千裏,遂霸戎”,成為“春秋霸”之一。事跡見於《史記·秦本紀》。
14、市:市井,集市。
15、故:所以。
16、:責,擔子,使。
17、是:詞,這,這些。
18、也:助詞,用在前半句的末尾,表示停頓一下,後半句將要加以說。
19、必:一定。
20、苦:動詞的使動用法,使……苦惱。
21、心:。
22、勞:動詞的使動用法,使……勞累。
23、餓:動詞的使動用法,使……饑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