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漢獻帝後裔(1 / 2)

“事情還要從延康元年說起,那一年……”

整整三個時辰,婦人將這數十年來發生的事情娓娓道來。

劉洪終於弄明白了事情的原委。

原來此時的自己——阿知城少主劉都賀,不是倭國人,而是正兒八經如假包換的漢人。

他甚至是大漢朝高祖苗裔,光武帝劉秀嫡係血脈,正宗的天潢貴胄!

東漢末年,天災人禍不斷,先後經曆“黃巾之亂”、“十常侍之亂”、“董卓亂政”,繼而群賊並起,割據天下,漢室衰微。奸雄曹操裹挾漢獻帝劉協定都許昌,天子淪為傀儡。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克袁術、袁紹,滅呂布、劉表,平馬超、韓遂,統一北方,與孫權、劉備鼎足而三。

建安二十一年,曹操強迫天子冊封其為魏王,位在諸侯王之上,奏事不稱臣,受詔不拜,以天子旒冕、車服、旌旗、禮樂郊祀天地,出入得稱警蹕,宗廟、祖、臘皆如漢製,國都定於鄴城。

西漢初,漢高祖劉邦曾刑白馬盟誓:“非劉氏而王者,天下共擊之;若無功,上所不置而候者,天下共誅之。”

曹操公然背棄“白馬之盟”,自立魏王,行僭越之事,雖無篡漢之名,但已成篡漢之實。

延康元年,也就是公元220年,一代奸雄曹操逝世,魏王世子曹丕甫一繼位,醜惡的嘴臉立即暴露出來。

不裝了,我攤牌了!

陛下!做天子太辛苦了,你下來,我上去,福,你去享!罪,我來受!

於是,一場由總導演曹丕自導並領銜主演的“三讓三辭”禪讓大戲在百官麵前上演了。

麵對拙劣的演技和劇本,劉協隻能是“該配合你演出的我演視而不見”。

退下帝位,劉協終於得脫牢籠,曹丕將其貶為“山陽公”。

登上帝位,曹丕喜不自勝,脫口說出了這樣一句話。

“舜禹受禪,我今方知。”

天道輪回,報應不爽。

四十多年後,曹丕的劇本,被曹魏的臣子司馬炎拿過來一字未改、原原本本又用了一遍。

百尺竿頭望九州,前人田土後人收。

後人收得休歡喜,還有收人在後頭。

曹丕篡漢建立魏國,司馬炎篡魏又立晉國。

兩者無甚分別,同為一丘之貉。

劉協遜位後,以山陽郡為封國,食邑萬戶,治所濁鹿城,是為山陽公國。

從洛陽遷徙到山陽郡,遠離政治,劉協得以過了十幾年安穩日子。

做了幾十年提線木偶,在成為山陽公之後,劉協在封國內躬耕隴畝,懸壺濟世,深受百姓愛戴,民眾敬之如父母,山陽郡內,百姓隻知漢天子,不識魏皇帝。

劉協駕崩後,嫡長孫劉康繼位,劉康傳劉瑾。劉瑾生有二嫡子,長子劉秋,襲爵山陽公,已在位十九年。次子劉智,就是劉洪之父,如今的阿知城之主。

太康十年,見天下有大亂之象,劉秋劉智兄弟開了一次秘密會議,議定將族人一分為二:劉秋與百餘族人留守山陽國,劉智則率剩餘族人分批搬遷至東海之濱,準備出海避禍。五月初,劉氏族人造得大船數十艘,劉智召集臣屬家將共計兩千零四人,舉族東渡。八年時間,劉智一族先後輾轉駐紮了數十個島嶼,皆不適合生存,曆經千辛萬苦,終於到達倭奴大和國。

倭王譽田別尊乍見天朝上國之人,驚為天人,為其加尊號“阿知使主”,劃定高市郡檜前村為其駐地。

不到一年,檜前村便發展為大和國第一城鎮。倭人紛紛慕名而來,重重疊疊圍繞檜前村外圍定居下來,如眾星拱月,使得城鎮擴充十餘倍,居民四萬餘人,繁華猶勝大和國王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