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李沐知道以後隻是淡淡的說一句
“百無一用是書生。”
那些個讀書人聽到一句話不禁氣炸,但是也是罵的越來越狠。不然還能咋辦?打是打不過的。
好在太宗皇帝願意接納這些讀書人並且寬宏大度的給予一些大儒朝中的官職。隨後便是彈劾李沐的奏折如雪花一般飛向禦書房。
而皇帝陛下對此異常無奈,也隻能算是小小的懲罰扣了幾個月俸祿了事。並讓李沐注意。不然能咋辦?砍掉剛上任的大將軍的腦袋?別鬧,三軍還不得造反嘛?
而李沐對於俸祿不甚在意,打仗作為將軍克扣一點戰利品這不過分吧?俸祿還不到那點零頭,扣就扣吧!而且對於太宗皇帝的勸誡也是半點不在意,在接下來僅用了五年的時間裏攻打下了中原地區。
一路上遇城喊話一次投降不投降者城破之時便是一家老少共赴黃泉之日。而且後麵見情況不對投降者也是一概不接受。所以李沐北上的一路上每到一座城便是一座京觀。
在凶名的加持下一路上軍隊幾乎以摧枯拉朽的姿態攻打下吳國與離火王朝。而周圍的小國見到自己的宗主國敗亡的如此之快也是不敢硬骨頭的死扛,生怕成了京觀下的一員。
而在李沐統一中原回京述職,在金鑾殿則是說出了那句把中原讀書人脊梁壓斷的話。
“現在朝堂上的文官無一人有卵,若是看我不順眼來殺我還看得起你幾分。你們以後背後盡管罵我,我一並接著,若是當麵罵我的,我就要去你家討一口茶水了。”
說完便笑眯眯的看著一群文官,等待他們開口。在看到整個金鑾殿鴉雀無聲的時候輕笑了一下:“一群讀書讀傻了的慫貨。說什麼仗義死節報君恩,可笑。”
隨後李沐則是在次年出兵江湖,彼時因為戰亂的問題。不少江湖武夫趁著戰亂以武亂禁。終是在戰爭平息以後開始清算。
而在李沐馬踏江湖以後。江湖上的門派武夫一概在朝廷入檔,讓得一貫自由自在閑雲野鶴的江湖武夫再不能隨心所欲。所有不服者全部都被李沐砍下了腦袋掛在了城牆,受那風吹日曬之苦。一貫講究入土為安的中原正道人士對此亦是極為不齒。
這樣子算是仇敵遍布中原的李沐被罵不就很正常了嗎?以至於朝中都有一句笑言稱:“罵一句李沐大紅大紫..”
而李沐在幫助太宗皇帝統一中原,馬踏江湖以後終是達到了封無可封,功高震主的地步。而太宗皇帝無奈之下隻得給李沐封了一個一字並肩王,默認了這個朝內的異姓王。並給了李沐北方三洲的封地,也算是讓這個凶名赫赫的屠夫守國門,禦外敵。
李沐在達到自己的封地的時候真真正正的達到了隻手遮天的地步,隻要不是當今聖上,其餘無論是何種身份來到這邊也隻能是在此地盤著。為此朝中文臣居心叵測的給李沐按了個“二皇帝”的頭銜。
....
李默來到這個世界已經有八年了,因為出生三個月便能開口說話,下地行走。眾人皆是驚為天人,認為此子將來必能晉升一品。
這天燕王府內,李默跟旁邊兩鬢花白的中年男人說了一句:“老頭,你那些個光榮事跡這幾年來我聽了沒有一千也有八百遍了。接下來就是你單槍匹馬於陣前槍挑那梁國軍神王鴻霖嘛,你就不能挑點新的說說。比如那神武帝為何突然滅佛,我娘這麼久了去了哪裏?”
而那中年男人也就是我們的王爺李沐聞言尷尬的嘿嘿一笑:“這些你遲早都會知道的,隻不過現在還不是時候。”
我們的世子殿下聽到這句搪塞一樣的話隻能無奈的翻了翻白眼,看向了演武場上的一副鎧甲怔怔出神而沒有聽清旁邊自己老爹說了一句:
“若雨,等我。很快我們就可以一家團聚了。”
“老頭,你剛才是不是說話了。”
“沒有啊,你聽錯了。”
隨後李默便不在理會自己老爹繼續發呆,也沒有看到這個中年佝僂著身子的男人現在臉上的那一股意氣風發以及渾身上下那股仿佛身前無人的氣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