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救,才是真正的出路。”普賢法師感歎道。
選定地方後,金光寺主持拿著善銀去官府買下了一大片地方。
善莊的建設有條不紊地開始之後,宓月的事便了了。
她把在路上救的聾啞夫妻也送去了善莊,在這裏,沒有歧視,隻要肯努力,就能養活自己,養活一家人。
那對小姐弟已經知道了恩人將要離開他們,抓著小宓熙的衣袖哭得直抽噎。聾啞夫妻對著宓月姐弟垂淚不止,跪下直磕頭。
宓月上去扶起他們,看那著對懂事的小姐弟,興許是多少像她初見宓崢兄弟時候的樣子,心頭多了一份憐愛。
總歸是一場緣份,宓月又多留了兩天,教他們一家做一樣小食。如果將來學不到其他的謀生手段,可以賣點吃食。這也算是給他們多留了一條後路。
宓月教他們做的是缽仔糕,一種做法簡單,成本極小的小吃。
缽仔糕口感細膩爽滑,甜而清香,晶瑩剔透的糕點內放上紅豆、或者芋頭等,既美觀又新奇。若是拿去買賣,光這賣相就能招來許多客人。
缽仔糕最重要的材料是澄粉,其中晶瑩剔透的原因也來自於澄粉。澄粉,顧名思義,是將麵粉包在紗布裏,用水漂洗,澄清之後底下的那一層粉。
將粉曬幹,得到的便是澄粉了。
蝦餃那一層透明的麵皮,就是來自於澄粉。
小女孩學得特別認真,每一道步驟都記在腦海裏。她雖然還小,但貧窮與饑餓讓她早早地開始懂事了。而且,她很喜歡糕點,從第一次接過小宓熙手裏的糕點,嚐到了香甜的味道時,這種美味就銘刻進了她的靈魂深處。
因父母都是聾啞人,又是從他鄉流落至此,小姐弟倆不知道自己姓什麼,更沒有自己的名字。宓月便給這對小姐弟起了名字,小姐姐名叫福娘,希望此後一生都是個有福之人,再不用顛沛流離;小弟弟身子太過孱弱,宓月給他取名叫健柏,希望他像健康的柏樹那樣長壽、堅毅。
小姐姐聽懂了宓月的意思,眼睛明亮地看著宓月,拉了拉宓月的衣袖。宓月懂得了她的意思,把福娘與健柏兩個字寫了下來,交給她。
小福娘小心地收好了寫著她與弟弟名字的紙張,目送著宓月離開,直到宓月離去許久,仍然站在原地沒有離開。
收拾行李,宓月再次起程時,普賢法師送了幾裏,一直將宓月送到官道。
普賢法師將一封厚厚的書信,並同一本樂譜交到宓月手中,“這有貧僧的手書一封,還請宓大小姐代貧僧交給菩心寺的慧空方丈手中。這一本樂譜,裏麵記著那三首佛樂,也勞煩宓大小姐代交。此去一別,宓大小姐若一直留在皇城,再見恐怕又是數年了。貧僧在此,祝願宓大小姐福人有福報,萬事順遂。”
宓月接過書信與樂譜,問:“法師又要去周遊各國,廣傳佛法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