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求財和報仇之外,倒鬥行裏還有另一種倒鬥行為也是很奇怪的,這就是民間的打旱骨樁,這種方法是專門用來對付旱魃的。
民間認為,旱魃是導致幹旱的元凶,在道教中也有明文記載:旱魃出世,方圓百裏之地盡皆滴水無存。
這說明,隻要旱魃出現就會引起幹旱。
傳說旱魃是中能引起旱災的怪物,鄉村中的村民認為旱魃是人死後一百天內的死人所變。變為旱魃的死人屍體不腐爛,墳上不長草,墳頭滲水,夜間就會往家裏挑水,把水都挑走了,自然就幹旱了。
隻有燒了旱魃,天才會下雨。
所以民間方士就認為,天旱了是旱魃作怪,必須將新建的墓塚外開,拖出墓主人的屍體,砍斷手腳,達到驅鬼殺旱魃的目的。
所謂鳥大了,什麼樣的林子都有。倒鬥這一行當中五花八門的人比比皆是,其中一個最變態的倒鬥分子,那就是廣川王劉去。
劉去這廝據說很變態,據載,劉去盜掘魏襄王墓的時候,發現魏襄王的棺材是用帶紋理的石料做成的外槨,高和寬都很適中,用手觸摸,光滑如新。外槨中間有石床、石屏風。劉去看到的時候,依然擺放周正。但是棺柩和陪葬的珍寶全部不見蹤影,劉去知道自己不是第一個倒魏襄王墓的人。他沒有死心,難得進入怎麼能空手而歸呢?於是發現床上還有一個玉痰盂,兩把銅劍,幾件日常應用的金器像新的一樣。無所顧忌的他便把其中的一把銅劍拿起來帶在自己的身上。
帶死人的東西是不吉利的,偏偏這廝不怕!
這廝在盜掘哀王的墓穴時,可是費了相當大的功夫,哀王墓可能是出於防盜的目的,墓上是用鐵水灌注的。劉去帶人整整開鑿了三天三夜,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把墓穴打開,但不幸的是,卻從墓穴裏冒出又苦又辣的黃色氣體,具有很強的刺激性,劉去他們進不去,隻好等氣體散了,才進去繼續他的偷盜。
進入哀王王墓時,遇到一個沒上鎖的門,進去之後發現室裏有一石床,上麵擺放著石幾,左右各有三個身佩刀劍武士裝扮的石人站立侍奉。再往前走,又有一個石門,不同的是上麵有鎖。推開門就看到了一個黑亮可鑒的棺材,棺材是用生漆雜以犀牛皮做成的,有好幾寸厚,摞了十多層。用刀砍不開,劉去隻能鋸斷。
由於當時的人力不夠,劉去他們沒有辦法打開,隻好作罷。又進到一間臥室,發現有一個帶鎖的石門,打開門,看到一張六尺長的方形石床、一張石屏風、以及銅葉裝飾的帳幔一具。由於年代久遠,帳幔已經腐朽,銅葉掉落到處都是。
更為奇怪的是,床的左右兩邊各擺放著二十個站立的形態各異的石侍女,有的是拿著麵巾、梳子、鏡子的形象,有的是端著盤子送飯的姿態。沒有其他的值錢的器物,隻收羅出來數百麵鐵鏡。廣川王劉去就把這東西歸為己有。
但是在盜魏王子且渠墓的過程中,讓他第一次感到了害怕。雖然且渠貴為魏王子,但且渠墓極其簡陋,墓穴很淺很窄也沒有棺材,中間隻是擺放著一張石床。石床寬六尺,長一丈,除此之外還有一麵石屏風。床上有一對年輕男女的屍體,大約二十來歲。兩具屍體頭朝東裸身躺臥,一絲不掛。他們皮膚的顏色像活人一樣,鬢發、牙齒和手指也看不出同活人有什麼差異。劉去看到後,嚇得半死,趕緊從裏麵逃出來,慌亂得顧不上偷盜了,並按當初的模樣將墓穴掩蓋。
劉去作為一個封王,不愁吃穿,倒鬥就是為了尋求刺激!
天下之大,無奇不有,倒鬥也是花樣百出,帶著不同的目的。
盡管倒鬥者各有各的動機,但對於我們來說,求財是最主要的動機。管他是誰的墓葬,隻要有財可取,一個字,倒他娘的!
二叔見解老八已對眼前棺槨裏的隨葬品想入非非了,便對他說道:“老八,咱們取得出來這棺槨裏的隨葬品嗎?”
麵對二叔的詢問,解老八一愣,然後說道:“老水,咱們倒鬥就是為了墓葬中的隨葬品,你說說這地宮建造的這麼氣派,又這麼有器儲之象,要是沒有地位的人,根本就配不上這裏的煊赫氣勢,既然這樣,那棺槨裏麵的隨葬品定然是少不了的。”
二叔說道:“那可不一定,不要以為棺材大就一定有豐厚的隨葬品,是個疑塚也說不定呢!”
解老八頓時變了臉,說道:“老水,你可別這麼說,萬一要真是疑塚,我們可就白來了!”解老八的擔心瞬間讓二叔的臉色變了。
任何一個死者在死後都不希望別人打擾,有的深葬,有的設有防盜機關,有的殉殺工匠,甚至有的設立疑塚,最終目的都是防止後人盜掘。
疑塚是為迷惑人而虛設的墳墓,也是最普通的反盜方式。疑塚最終是隱蔽墓址,使倒鬥者不知其真實葬處。古代就有陵墓不封不樹,不在地麵設置突出的標識,其主要出發點之一,就是防止盜掘。
當年曹操設立七十二疑塚的目的,就是防止後人盜掘。
設置疑塚這招實在是高,既讓倒鬥者認為這是一座墓葬,又讓他們費了老鼻子勁兒也倒不到任何值錢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