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叔道:“以前古代王公大臣用的笏板總該知道吧,笏板又稱手板、玉板,是古代王公大臣上殿麵君時所用的工具。見到君王時,雙手執笏以記錄君命或旨意,亦可以將要對君王上奏的話記在笏板上,以防止遺忘。這種笏板最初是一個將軍發明的,所以又叫將軍笏。這個機關被觸發之後,形成的空間大致就類似一個將軍的笏板,故名曰將軍笏,這種機關隻在黃腸題湊中才有,現在這裏已經被封死,上來尋找出路是唯一的出路!”
我強忍著疼痛站起來,發現膀子隻是很疼,並沒什麼大礙,我沒好氣道:“二叔,你別一驚一乍的,剛才我喊你你也不答應,要不是你沒答應,我也犯不著上去,也就不能摔下來了,說到底,這事兒都賴你!”
二叔道:“可能是這黃腸題湊的隔音效果太好,我壓根沒聽見你喊我,要是聽見,我指定答應了,這個機關還沒有完全觸發,趕緊上來吧,到另一層去!”
我把手伸上去,二叔拉著我的手,下麵有王三順拖著我,我毫不費力的慢慢的上去了,然而我又和二叔合力拉了王三順上來。
翻過一道木枋堆砌的木壁,下來便到一個狹長的通道裏,我仔細觀察了一下,這裏並沒有像剛才一樣的方形木枋,但我仍舊小心翼翼的,生怕一不小心再觸發其他機關。
在這條通道上,能看到這些方形的木枋碼的整整齊齊的,一根一根乍看起來像巨大的石塊一樣。有的木枋上還有紅色的漆皮。
往前走,發現地上都是銅錢,全都是那種圓形方孔的製錢,我撿起一枚照著手電看了一下,卻發現兩麵都沒有字。之前我記得銅錢都有文字的,這個卻沒有,我在古玩店好像聽說這個是漢代的五銖錢,看來這是漢墓無疑了。
走過一個轉角,二叔發現一個低矮的小門,他打著火把進去,這個門也是用木枋堆壘而成的,木枋明顯的比外麵的要大許多,看樣子全都是一棵天然生長的大樹。
要建造這樣規模宏大的黃腸題湊,著實要耗費大量的木材,而且照這木枋的大小也能判斷,采集這些木料時,不知道要死多少人,這墓葬如此大器,隨葬品的有多少,我實在不敢想象!
進入這個小門之後,前麵的路突然沒有了,隻見無數的方形木枋正對著我們,上麵是一個橫放的橫梁壓著。
二叔看著擺放如此整齊的木枋,說道:“看來,這個就是中室的入口了!”
黃腸題湊與一般土坑墓和豎式崖墓不太一樣。倒土坑墓和崖墓一般都是直接挖向後室存放棺材的位置,直接倒走明器。
但黃腸題湊不一樣,一般的題湊是先在最外層搭上一排木質柵欄,然後再在裏一層放上題湊,接著才是最外層槨,最外層槨裏麵一般都是擺放著墓主人生前的一切用過的東西,比如車馬器、庖廚間、金銀玉器等,再往裏就是中槨,然後是內槨,最後才是內棺。
不過這些層層裏裏的,一般都要根據墓主人的等級來放置,如果墓主人的等級高,則一層一層的從外到內,不可簡略。
因為古代有明確規定,天子棺槨七重、諸侯五重、大夫三重、士再重,不能用錯。
二叔到了題湊的木枋前,推了一下木枋,卻沒有推動。王三順看著被擋住去路的木枋,說道:“難道還要一根一根的抽掉嗎?”
我掃了一眼,這些木枋碼合的很嚴密,幾乎沒有一絲的縫隙。要把這些木枋打磨的很平整,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兒。
我用手電照著下麵木枋,卻驚訝的發現,這下麵的木枋明顯鬆寬很多,我驚訝的問道:“二叔,為什麼這下麵的木枋比上麵的寬鬆這麼多?”
二叔也看了一下下麵的木枋,在正對著我們的地方有幾根木枋已經出現很大的縫隙,最下麵的縫隙已經能夠容得下一個人的胳膊,但卻容不下一個人進出。二叔滿臉疑惑的說:“難不成這裏麵已經被盜了,這裏為什麼沒有發現絲毫被盜的痕跡?
這就有點奇怪了,我也不禁納悶。
二叔俯身抽動最底下的那根木枋,居然能抽出來,不過卻因為太重,一個人根本抽不出來,我伸手幫助二叔,將這根木枋拉了出來,出現一個稍微大一點的空隙。當二叔準備去抽掉另一根木枋的時候,突然這個鬆寬處的木枋上麵的木枋嘩啦啦的將剛才拉出來的木枋空隙瞬間填的結結實實。
二叔看後驚訝的說:“原來如此,看來真的有人比我們先一步來到這裏!”他又看了看這幾根散亂的木枋,發現其中的一個木枋跟頭還有一些漆皮,應該是漆器上麵的。這下二叔篤定的說:“看來這裏真的已經有人來過了,不知道裏麵還有沒有棗?”
王三順說:“老水,既然咱們都來了,也就別管有沒有棗了,先進去看看再說,說不定還有呢?”
二叔說:“恐怕不太好,這木枋對的這麼結實,抽掉下麵的上麵的就會掉下來,到時候整個幕牆恐怕都會一股腦的塌下來,到時候,我們想出也出不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