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袁世凱的舉動,李鴻章到也能夠理解,他久曆官場,當然知道掌握地方大權的重要,而眼看著海外華人要來搶奪自己的地盤,任誰也咽不下這一口氣,隻是現在的大勢如此,袁世凱對海外華人沒有任何勝算,而且如果袁世凱因為和海外華人發生衝突,而導至從此失勢,李鴻章也認為未免可惜了這個人材。
李鴻章心裏清禁,庚子國變基本結束了,等朝廷回歸北京之後,自己肯定會入主軍機,執掌朝政,而現在自己還掛著的直隸總督、北洋大臣等虛職也肯定要另換人選,因此李鴻章打算向朝廷推舉袁世凱接任直隸總督、北洋大臣,或者是出任總理府衙門。
於是李鴻章發電袁世凱,一方麵告戒袁世凱,不要和海外華人再發生衝突了,一方麵也暗示袁世凱,等朝廷恢複之後,自己會推薦他入朝為官,山東這塊地方,就讓給海外華人算了。
李鴻章的意思,袁世凱自然完全明白,雖然李鴻章沒有明說會推薦袁世凱的官職,但袁世凱大體也能猜得出來,袁世凱己是一省的巡撫,如果要再進一步,要麼是晉升總督,要麼就是入主京師為官。
總督、巡撫同為地方大員,但總督的職權範圍無疑要比巡要大得多, 從品級上來說,總督的官階為正二品,如果加兵部尚書銜,或兼都察院右都禦史銜,則可高配至從一品;而巡撫的官階為從二品,如果加兵部尚書銜,則可高配至正二品,總督官銜始終要略高於巡撫。清廷將全國劃分為23個省,每個省設一名巡撫,而清朝在地方上常設的總督隻有八個,計有:直隸總督、四川總督、閩浙總督、雲貴總督、陝甘總督、湖南湖北總督、兩江總督和兩廣總督,後來又設東三省總督,除四川總督之外,其餘總督都是管轄著2、3個省。而一地同有總督、巡撫時,都是由總督節製巡撫。
不過現在9個總督中,8個都已經有人,一般朝廷也不會輕易更換,隻有直隸總督由李鴻章暫時掛個虛名,不過直隸總督雖為9大總督之首,但因地位特殊,不能完全算是地方大員,嚴格來說,應是算半地方、半中央的職務,因此這次提升,袁世凱是鐵定要入朝為官,當然除了直隸總督以外,入朝之後,袁世凱還有幾個不同的去佝,要麼是進入軍機,要麼是出任總理府衙門或北洋大臣,也不排除會同時兼任其中的幾個職位。
但無論是那一種,對袁世凱的世途來說,將是一次極大飛越,畢竟袁世凱才剛剛出任山東巡撫二年,就一躍入朝,執掌大權,相比之下,放棄山東,也就算不了什麼了。而隨著袁世凱的晉升,這些幕僚們自然也是水漲船高,終於等來了出頭之日,因此眾人聽完了徐世昌的電報之後,心裏也都頗為激動。隻是有些不明白,袁世凱為什麼會有憤惱的表情。
袁世凱考慮的要比眾人更深一層,自己能夠高升自然是好事,但最終還是要失去山東,仍然讓袁世凱頗為不甘,因為袁世凱對現在清廷的局勢看得十分清楚,朝廷對地方的控製力度在不斷的下降,雖然還沒有出現唐朝中後期那種藩鎮割據的局麵,但強枝末幹的局麵卻是已經形成了,這次庚子國變,東南的地方督撫大員敢公然違抗朝廷的命令,組成東南互保,朝廷還不敢指責,就是一個典型的證明。因此就算是在京城為官,但也要確保自己在地方上有一股可靠的力量才行,否則那怕就是做到軍機大臣,也不過就是個空殼。李鴻章從未進入過軍機,但卻被冠以中堂之名,其顛峰時期的權勢絕對超過任何一個軍機大臣,就是由於李鴻章在地方上擁有強大的勢力。
按照袁世凱的計劃,是打算在山東好好幹幾年,徹底在山東紮下根,而且北洋新軍也成了氣候,等自己入朝以後,也要推薦或是安排自己的同黨接任山東巡撫,將山東打造成自己的勢力範圍。而現在盡管自己高升的時間提前了,但去要失去山東,袁世凱的心裏自然是有些不甘心的。
在場的眾人中,隻有徐世昌明白袁世凱的心情,道:“撫台大人,人生不如意者,十常**,何況失之東隅,收之桑榆,亦未免不可,何況中國地方廣闊,今日雖失山東,但撫台大人入主中樞之後,自當另有所得,因此不必計較一時的得失。”
袁世凱點了點頭,也明白徐世昌是在寬慰自己,不過這說得也不是沒有道理,一來是自己根本爭不過海外華人;二來是等自己進朝之後,同樣也可以再設法為自己找一塊地方經營。想到這裏,袁世凱也就順氣了不少,向徐世昌拱了拱手,道:“多謝菊人兄開導,還是煩勞菊人兄代我擬稿,回複李中堂。”
如果您覺得《穿越之晚清天軍》還不錯的話,請粘貼以下網址分享給你的QQ、微信或微博好友,謝謝支持!
( b/58/587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