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2章 新農村建設(三)(1 / 2)

這時返回天津的平民己經達到了十二萬餘人,不過天津並不是一個以農業為主的城市,因此農民在返回天津的人員中,隻占到了一半,而另一半則由天津城及周邊地區收納。

雖然在八國聯軍侵略期間,在天津城及周邊地區有大量的房屋被毀,但還是保留下來相當多的無人房屋,因此城市的居民基本都容納下,而且還有相當一部份空餘的房屋,還可以再容納十萬人左右。

而在農村,現在到是有相當一部份人都無家可歸,而穿越集團為止準備了大量的帳蓬,收容的無家的農民,這時己經收容了大約有一萬五六千餘人,分成六個暫居點居住,由穿越集團給他們提供飲食,不過要求他們幫助建設新農村幹活,以工代賑。而這些農民也都願意幫忙,因為李鬆晨己經公布了,修建的這些房屋就是提供給他們居住,將來分配住房的時候,和每個人的工作直接掛勾,每個人的出工量都被眀確記錄,並且公開透明,等房屋建好以後,按照出工量的高低,可以優先分配住房。

當然住房的分配,最優先的還是新軍的士兵,不過如果是單身士兵,則被安排住在軍營裏,以後由軍隊負責安排他們的住房,以後多半會在城市裏安家,而不在農村分配住房,而有家屬的新軍士兵,部隊也盡量勸告他們,最好是等著由軍隊以後安排他們在城市定居,並且可由軍隊為其親屬安排工作,但也尊重士兵的個人選擇,如果有人執意要在農村安家,軍隊也並不免強,同時還可以優先考慮。

第一批報名從軍的人,大部份都是單身沒有親人,因為反正就是自己一個人,在戰場上死了也就死了,在軍隊裏還能混口飯吃。另外有家屬的士兵,也是家屬不多,隻有一二個人,一個人當兵,也能養活一家人。

而這些新軍的士兵絕大多數都聽從了軍隊的勸告,準備聽部隊的安排。這一方麵是由於穿越士兵的工作到位,另一方麵,盡管這些士兵從軍的時間不長,但都能夠明顯的感覺到,這支軍隊和清軍完全不同,不僅軍官沒有官架孑,也從不責打、辱罵士兵,更沒有苛和士兵的糧餉,甚致在打仗的時候,軍官都是衝在最前麵,而且還教導士兵們讀書識字,並且教給他們許多以前沒有聽說過的道理,知道自己從軍打仗,不是為了掙一份糧餉,養家糊口,同時還是為了保衛自己的家人、家園。因此雖然士兵們並不知道,這夥海外華人的最終目地是要取清廷而代之,但也都隱約覺得跟著這夥海外華人幹,會有一個光明的前途,有些有一定見識的人甚致認為這夥海外華人是在重走湘軍、淮軍崛起的道路。

最終決定在農村選擇住房的新軍士兵隻有不到三百人,第一批建成的農村就可以完全容納下,同時也可以用這一批人在新農村樹立起軍屬的典範,從而吸引更多的農民參軍。

不過返回天津的農民也不全是有家屬的人,雖然單身的人大多都選擇了從軍,但也有相當一部份留在農村,另外還有不少隻有二、三口人家庭,這樣大的一間房屋,如果隻住二三口人,顯然是太少了,而且也浪廢資源,畢竟現在人多房少,而且將來還陸續會有更多的農民返回。

於是李鬆晨和團隊商議決定,隻有五口人以上的家庭才能單獨分配到一套住房,而不足五口人的家庭,則必須和別人拚屋,達到五口人以上,才能分配到一套住房,這樣才能確保房盡其用,當然等以後所有的房屋都建好了,可以再重新分配。

吃完了午飯以後,唐鬆林帶著幾個人去附近的另一個村勘測地質,準備開避新的工地。按照目前的進度,在十天左右的時間內,有兩個新村可以大體完工,剩下的隻是安裝門窗、鋪路、給預留的管涵蓋板等收尾的工程。而這些工程隻用留下少量的人就可以了,其他人可以轉移到下一個工地去工作,從安排流水施工的角度來說,這也是十分合理的安排。

唐鬆林幹了一輩孑工程,從事管理也有二十多年,當然知道怎樣安排流水施工,因此現在就要考慮下一個工地的事情了。而且在未來幾天裏,有一些施工用俱,建築材料等等轉移到新的工地去。

而唐鬆林離開以後,李鬆晨也離開了辦公室,到另一個工地去視查。盡管李鬆晨並不是工程技術人員,但每天都會抽出一部份時間,有時是上午,有時是下午,到各個工地去視察,了解各個工地的施工進度,解決協調施工中發生的問題,畢竟工程上麵的事情,不能隻坐在辦公室是聽彙報,必須親自去現場了解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