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開始的時候,當地的百姓對人民軍仍然十分警惕。人民軍的巡邏隊所到之處,百姓們紛紛關門閉戶,唯恐避之不及,由其是年輕女性,更是躲在裏屋不敢出來。
不過時間長了,當地的百姓們發現,這支軍隊和清軍完全不同,不僅精神風貌不一樣,這支軍隊的士氣高昂、顯得朝氣澎勃,盡管清軍也同樣挺胸凸肚,橫眉立目,但卻是暮氣沉沉,看不出一點朝氣。
而且人民軍對待老百姓的態度十分和氣,一點也沒有清軍對待百姓時,趾高氣揚的樣子。不但不搶東西,而且還會幫老百姓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在路上見到車輛,總會有人上去幫忙推車,見到挑重擔的人,也會有人上去幫忙。向村民問路,也必會有一些報酬,借了東西一定會歸還,有時在村民家裏借宿,但絕不會在村民家裏吃飯,離開的時候也必會留下一些銀錢,並且幫他們挑滿水,砍一些木柴等等。
不久之後,當地的老百姓對人民軍的態度就大變樣了,雖然還是小心翼翼,並且有所提防,但態度己明顯親切得多,至少人民軍從門口路過的時候,每家每戶都不會關門,膽子大的人還會和人民軍打招呼。
就在羅嶽進駐膠州灣西岸的兩天之後,天津方麵的先遣隊到達了青島,並且立刻展開了工作,首先成立了青島臨時管理委員會,付責管理青島的行政事物,並且開始清理德國在青島投資修建的項目。同時還組成了一支考察隊,對膠州灣沿岸的地區進行地質考察,另外也進行一些社會調研活動。
考察隊共由十二人組成,其中負責地質考察有五個人,為首人叫陸伏善,今年53歲,身份是一名地質學家,並且有教授職稱。嚴格來說他不算是正式的工程人員,原來隻是帶著四名助手,幫助石油項目組勘測地質情況,結果他們的團隊跟著大眾一起穿越到這個時代。
以前在天津的時候,這個地質小組的作用不大,因為天津並沒有什麼礦產資源,他們隻是在天津地區收集一些土質的樣品進行化驗,留作檔案。後來穿越者獲得了開平煤礦,地質小組才轉到開平去勘測這個目前穿越者最大的礦區。
而現在穿越者在山東立足,很多項目都將會展開,山東也算是資源較為豐富的地區,因此考察山東地區的礦產資源,自然是一項重要的工作,於是地質小組也終於有了用武之地,隨先遣隊一起來到青島,並且馬上開始沿膠州灣展開了地資考察工作。
另外七個人則是付責考察山東地區的社會、主要是農村的經濟發展,以及民生情況,為以後穿越者在山東的行政管理工作,製定政策做準備。這七個人為首的是農業部的副部長王勝,他曾經參加過天津的農業考察,並且一直擔任農村工作,有比較豐富的農村工作經驗。而其他6人也都有過一定的在農村工作的經驗。
不過雖然地質小組的人數較少,但這支考察小隊卻是以地質小組為主,這是主要是因為膠州灣沿岸的人口並不多,社會考察組的事情相對較少一些。因此隊長由陸伏善教授擔任。當然,青島指揮部也通知各地的駐守部隊,命令他們沿途保護考察隊,並且給每名考察隊的成員配備一隻92式軍用手槍。
考察隊從青島出發,沿著膠州灣前進,首先北上,經小港、大港、雙墩等地,在白沙河轉向西行,經過陰島地區,來到營海鎮。這時己是考察隊從青島出發的第四天。
對考察隊的到來,羅嶽也不敢怠慢親自帶領部隊,將考察隊接進自己的駐守區。營海鎮算是膠州灣沿岸地區一個較大的人口集中地,因此考察隊準備在這裏停留兩天,兩個考察小組將分開行動,社會考察組一分為二,分別隨兩支巡邏隊出發,他們的安全也將由巡邏隊負責。
而地質小組則專門派出一個班的戰士,這班的排長錢國玉、還有羅嶽也帶著四名營部的警衛士兵,一共是18個人一起隨同。由於地質組都是深山老林裏工作,因此這次就沒有出動猛士車。
考察隊的其他成員分別是副教授盧萬洵,他和陸伏善是十多年的老搭檔;還有工作人員張堯,原來是陸教授的學生,畢業以後留校任教,並且跟著陸教授一起工作,另兩人則是陸教授剛帶的兩名學生,鄧嘉佳、李思霖;年齡都是20出頭,其中鄧嘉佳是這個小組唯一的一名女性。
地質考察當然有許多專用的儀器設備,即然是有戰士們隨行,一些比較粗重的儀器當然是由戰士們背帶,而地質隊隻帶一些精巧輕易的設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