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4章 李鴻章來訪(十二)(1 / 2)

回到了利順徳飯店之後, 李經方、張佩綸、薩鎮冰都聚集在李鴻章的房間裏,討論今天的會談內容。

李鴻章道:“你們看海外華人對這次談判的態度怎麼樣?”

張佩綸遲疑了一下,才道:“中堂,佩綸以為剛才夏司令的言辭雖然有些過頭,那是他們久居海外之故,對中華禮儀生疏,並非是有意對朝廷不敬,但其言也並不無道理,此番談判,我們確實是在局麵上占優,因此未可輕言割地賠款。”

李經方也道:“是啊,父親,既然海外華人信心十足,那麼不訪在談判的時候讓他們先去和各國談好了,若是真能談成不割地、不賠款,也未償不是好事,若是談不成,父親再出麵緩和,稍作讓步,海外華人也就無話可說了。”

薩鎮冰也道:“中堂,卑職仍是武將,論理不該參與此事,但這些若是真能談成不割地、不賠款,也算是國家幸事。”

李鴻章微微點頭,他當然知道,這幾個人實際都是讚同海外華人不割地、不賠款的談判主張,這當然是可以理解的,畢竟這幾十年來,大清對外所簽的條約幾乎沒有不割地、不賠款的,屈辱之極,這次如果能夠借助海外華人的勢力,能夠談出一個不割地、不賠款的和約來,確實是這幾十年以來從來沒有過的外交勝利。

其實李鴻章何償又不希望能和外國簽一個不割地、不賠款的和約來,畢竟以前那些割地賠款的和約,有相當一部份都是李鴻章出麵簽定的,也擔了不少的罵名。現在李鴻章己是78歲高齡的老人了,自己也知道沒有幾天活頭,如是在自己晚年的時候能簽一份能夠揚眉吐氣的和約,也算是可以保全一個晚節。

不過李鴻章畢竟不是李經方、張佩綸、薩鎮冰可比,海外華人的理由固然是打著維護中華民族的利益,堂堂正正,無可反駁,但李鴻章心裏清楚,海外華人的目標可不僅僅隻在於此。海外華人己經在戰場上取得了不世的戰功,如果又在談判桌上再取得勝利,那麼海外華人在中國的聲望將會達到如日中天,如果海外華人僅僅隻是圖這一個虛名,到還尚可,但海外華人顯然是誌不在此。李經方、張佩綸、薩鎮冰都隻觀注海外華人提出的談判基礎第一條,就是不割地、不賠款。而李鴻章卻注意到第二條,海外華人要求接管北京。李鴻章當然清楚北京的政治意義,一但海外華人控製了北京,就意味著完全控製住了大清的命脈,再加上海外華人強悍的戰鬥力,誰知道他們下一步會做出什麼事情來。控製清廷的皇室,挾天子以令諸侯?甚致是取而代之,也並不是不可能的事。

李鴻章當然還是忠於大清的,因此從他心裏來說,並不希望按照海外華人的步調來,而且如果對各國做出一些讓步,而盡快談成議和,那怕是割地賠款也再所不惜,隻有不讓海外華人收以全功,並且讓皇太後、皇帝盡快回到北京,重新控製住都城,這才是對清廷最有利的結果。這樣一來,海外華人最多也就成為割據一方勢力,而對大清的整體威脅就要小得多了。而且將來大清還可以憑借其整體國力來徐徐圖之,甚至逐步消除。

隻是這其中的道理,隻有李鴻章能夠理解,當然逃到西安的那個老太太或許也懂但,但李經方、張佩綸、薩鎮冰顯然都還是要嫩了一點。而這番道理,李鴻章也不好向他們詳細的解說,隻好道:“隻是朝廷並不會這樣想啊,朝廷的電報你們也都知道。”

夏博海可以毫無顧忌的說出“不能犧牲中華民族的利益,來維護一家一姓的私人利益” 的話,但李經方、張佩綸、薩鎮冰卻不敢對清廷有所微辭,那麼現在的清廷己經落迫如此了,但畢竟清廷己有250年的統治,己經根深蒂固了。

過了好一會兒,李經方才道:“父親,事己至此,我們也多說無益,現在還是盡快將今天會談的內容發給朝廷,由朝廷來決定。”

李鴻章點了點頭,也隻能這樣辦,畢竟自己現在是不可能讓海外華人改變態度,於是道:“幼樵,這份電文由你來執筆吧。”

張佩綸點了點頭,道:“是。”頓了一頓,又道:“中堂,下午海外華人安排我們參觀他們的工廠,還去不去?”

李鴻章道:“當然要去。”

穿越者安排李鴻章一行觀察的工廠是剛剛成立紡織廠。

紡織業是關係到國計民生的重要基礎產業,也是第一次工業革命前期的支柱產業,大量早期的蒸汽機都是應用在紡織業中,使紡織業由個體手工業向著機器化大生產方向發展,並造就了大量的產業工人,而紡織業的發展,又反過來帶動了機器生產、鋼鐵、煤礦開釆等工業後發展,形成了良性的循環,並促進了資本主義經濟的高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