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2章 武昌之行(四)(1 / 2)

除了趙鳳昌和辜鴻銘之外,其他三人分別是梁鼎芬、楊守敬、吳殿英,雖然這幾個人在曆史上並不顯赫,但在這個時代,卻都是十分知名的學者或仕紳,梁鼎芬、楊守敬在中國的近代教育中都頗有建樹,而吳殿英是軍人出身,是張之洞最主要的軍事助手,幫助張之洞訓練湖北新軍,而且在軍中推行全麵開放和全新的軍事指導思想,全麵打開了思想的閘門,使湖北新軍內部的思想意識迅速與國際民主新思潮接軌。也為後來在武昌爆發辛亥革命,就是以湖北新軍為主力。

等張之洞介紹了一圈之後,秦錚笑道:“古人語:唯楚有材,今觀香帥之幕府,果然不假,今日之宴,也可以稱得上是眾英會了。”

張之洞嗬嗬笑道:“過獎、過獎,我這裏算得什麼群英會啊,我看貴眾才是人材濟濟,自從貴眾回歸中華以來,實在是大揚我中華之國威,海內敬仰,老夫本欲親到天津拜會貴眾,無論這兩湖的公務多忙,老夫也實在是抽不開身啊,這次秦政委能來武昌,也算是讓老夫了結一件心事啊。”

秦錚道:“香帥太客氣了,我們雖然久居海外,但這數十年束,也聽聞過一些香帥的大名,啟用馮子材,取得諒山大捷,又興辦實業、開辦教育,創建漢陽鐵廠、漢陽兵工廠,湖北織布局,均為利國利民之舉,而開建自強學堂、兩湖書院,為國育材誨人,功在當代而利在千秋萬世,如此功業,實在令人敬仰,趟使中華之邦多幾個香帥,國事也斷不會敗壞如斯。”

張之洞聽了,也不禁哈哈大笑,嘴裏雖然連說過獎,但心裏卻著實是高興,中興名臣中,曾左李張並列,但前三位都是從軍旅起家的,並且都曾指揮軍隊、征殺疆場,隻有張之洞是文臣出身,盡管現在被尊稱為“香帥”, 但實際從未上過戰場,這也是張之洞最大的遺憾,不過在中法戰爭期間,張之洞時任兩廣總督,是越南戰場的大後方,為戰場籌集糧草軍械,支援戰線作戰,並且向清廷推薦馮子材、主張招安黑旗軍,取得鎮南關大捷,也是張之洞在軍事上少有的建樹,至於興辦實業、教育,則本來就是張之洞的功績。

不過心裏雖然高興,但嘴裏卻還要歉虛,張之洞道:“那裏、那裏,老夫這些許小功,怎麼能和貴眾相比,這次全靠貴眾回歸中華,才使我大清免於滅頂之禍啊,我們都己經老了,將來的大清還靠貴眾這樣的年輕人啊。”

秦錚笑道:“香帥太過歉了,常言道家有一老,如有一寶,我們這些人打起仗來或許還行,但治國理政,治理地方,卻還不足,何況我們畢竟是初回中華之地,對國勢所知不深,因此以後還需要香帥多多指點才行,而且這次庚子國變,使國事敗壞,將來朝廷恢複,還需要香帥這樣德高望眾的老臣來執掌大局,方才能夠迅速的讓中華恢複安定,而且早日實現富國強兵。”

張之洞的心裏一動,秦錚這段話是什麼意思,到底是客氣還是另有所指,不過現在可不是詳談這些事情的時候,因此張之洞將話題一轉,道:“這次俄軍南進,來者不善,不知貴眾是否有把握擊敗俄軍。”

雖然張之洞是有意將話題岔開,但現在最大的事情就是俄軍南進,而且誰都知道,唯一能夠阻止俄軍南進的,隻有海外華人,因此眾人的目光也都集中到秦錚的身上,看他怎樣回答。

秦錚道:“香帥,還有各位請盡管放心,如果說要將俄軍全部趕出東北地區,我們還力所不及,但要在山海關擊敗俄軍,卻是完全可以做到的。”

趙鳳昌道:“俄軍素來悍勇善戰,為列強之最,此番南進,必要來者不善,聽完大軍數萬餘眾,而貴眾雖然也能征善戰,但畢竟剛回歸中華不久,軍隊軍械均未齊備,何以可以擊敗俄軍呢?”

秦錚笑了一笑,道:“戰者,無非天時地利人和也,若時八國聯軍尚在,俄軍南進,兩軍內外呼應,自然是攻無不利,而現在八國聯軍己全軍覆沒,北京己複,俄軍再出兵南進,己是孤掌難鳴,這就是天時不利;我在來武昌之前,我軍己在山海關設置陣地,山海關地勢險要,易守難攻,又有鐵路與天津、北京相通,兵員物資運送便利,而俄軍遠道而來,又無鐵路運輸,在地利上也輸了;俄國素來蠻橫無理,與歐洲各國均有不和,前者為爭朝鮮,與日本幾欲刀兵相見,而且俄軍若真南進入關,必與英美各國不利,因此英美各國必不願助俄,而我軍為護家為國而戰,上下齊心,由李中堂從中周旋,山海將守將鄭才盛與我軍並肩作戰,以禦俄軍,如全國上下協力,同仇敵愾,又何愁俄軍不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