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嶽帶領人民軍進駐涿州城以後,迅速的恢複了涿州城的秩序,而且知道這附近有一股八國聯軍的殘餘軍隊之後,羅嶽立刻帶領人民軍,前去清剿。
盡管這支美軍的人數不少,但彈藥卻不多,平均每名士兵的孑彈還不到10發,重武器更是在逃離北京時全都扔棄,而人民軍雖然大多都是新兵,但裝備精良,由其是子彈充足,而且羅嶽的一營剛剛參加完山海關之戰回來,挾持大勝之威,士氣正旺,還有火力支援連押陣,三門速射炮、六挺機槍,在這種局部小戰場上,有絕對的優勢,因此雙方交戰起來,美軍自然不是對手,結果美軍布置的外圍陣地很快就被人民軍突破,全部被圍困在村裏。最終隻能打出白旗,向人民軍投降。而這一戰下來,擊斃了敵軍約200人,俘虜多達900餘人,而自身陣亡還不到10人。
雖然美軍己經投降,但也並不表示他們就能保住性命,一來他們這是在戰場上走頭無路的情況下才投降,可主動投降是兩碼事;二來美軍在這一帶住了近一個月的時間,其間肯定幹過不少壞事,對這樣的人是決不能饒恕的,因此在戰鬥結束之後,羅嶽讓村民們出來辯認,指證行為惡劣的美軍官兵,並將村民指認出的43名軍官、士兵就地槍決,才將其餘的俘虜押回涿州城。並且著手清理其他的義和團餘眾以及土匪強盜。
正好這時李鴻章在上海收到了清廷的電報,知道清廷己任命自己為軍機大臣,隻要朝廷回歸北京,自已就可以入主軍機,執掌朝政大事,重新回到大清國的權力巔峰,而且入主軍機也算是圓了李鴻章的一個心願,因為李中堂這個尊稱,也終於算是名副其實了,因此李鴻章也心情大爽。
其實慈禧的心裏真的擔心什麼,李鴻章是如掌上觀紋,一清二楚,老太太不就是擔心她的權力嗎?當然從李鴻章的心裏來說,他也不希望海外華人摻合現在朝廷的局勢,準確的說是不希望海外華人支持光緒,從慈禧那裏奪權,這到不是說李鴻章是支持慈禧的,其實嚴格來說,在慈禧和光緒之間,李鴻章屬於中立派,而且李鴻章雖然位高權重, 但本質上還是一個地方大員,可以避開朝廷裏的不少事非,也沒有必要選邊站,隻是慈禧明顯勢大,因此才顯得偏向慈禧一些,但在戊戌政變之後,李鴻章就強烈反對慈禧廢掉光緒,雖然如果海外華人真的支持光緒,確實可以改變帝後之間的實力對比,甚致真可以幫皇帝把權力奪過來,不過這肯定又會引起一番大動蕩,而現在的大清國己經不起這樣的拆騰了,而是需要盡快的穩定下來,恢複常態。
而李鴻章根據自己和海外華人接觸的了解,他們根本就不想摻合他們母子兩的那點破事,大淸國由誰當政都無所謂,隻要是把山東劃給他們,讓他們能夠安居樂業,並且發展自身的勢力就行。既然海外華人不想摻合朝政,那麼慈禧的擔心也就沒有必要了。正是因為李鴻章心裏有這個底數,才敢在這個時候借機向清廷施壓,為自已撈取最大的利益。
現在朝廷己經滿足了李鴻章的要求,李鴻章也就不能再裝糊塗,於是立刻發電給山海關的張佩綸、李經方馬上趕去北京,迎接朝廷派來的欽差大臣,並且做好海外華人和欽差之間的協調工作,因為這可是李鴻章目前最大的資本,就是做為朝廷和海外華人之間的聯絡人,因此這個時候可不能大意。而李鴻章本人則先到上海辦事處去拜訪李三傑,互相交個底,也是借李三傑之口向海外華人傳遞自己的態度,然後才啟程去天津,趕在欽差一行人員到達天津之前,先和海外華人協商好所有的條件。
李經方,張佩綸來到北京之後,先會見了李鬆晨,說明了自己的來意,於是李鬆晨也將兩人留在北京,而兩人計算時日,估計欽差一行快到了,就趕到涿州來迎接欽差。正好趕上這時人民軍清滅了最大的一支殘餘八國聯軍,暫時沒有大的軍事行動,因此羅嶽從自己營裏拔出一個連,另外加上一個騎軍班,保護他們在易水渡口等候。
聽完了兩人介紹了整個事情的前因後果以後,莊親王和趙舒翹心裏也覺得不大得勁,原來還以為是海外華人是專程到涿州來迎接自己一行的,那知道他們是在這裏清剿八國聯軍的餘眾,迎接自己隻是順帶著辦,而從那幾名騎兵的態度來看,根本沒把自己這個欽差大臣放在眼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