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0章 布局海外(上)(1 / 2)

夏思痛對自己的這次青島之行是充滿了期待的,因為他在濟南住的這幾天裏,對濟南的風貌有著十分深刻的感受,因為在這裏,無論是在鄉間還是城市,夏思痛看到的完全是一付生氣勃勃,奮發向上的情景。街道幹淨整潔,幾乎看不到一個乞丐。無論是農民還是工匠,或是小商販,全都是樂觀、積極向上的精神麵貌。

夏思痛是有見識的人,而且走遍了大半個中國,還從來沒有發現有這樣充滿生機與活力的地方,他所到之處,富豪之家固然是窮奢極欲,但更多的還是貧苦辛勞,在生死線上掙紮的農民,甚致是成群結隊的乞丐,而且都是一付麻木不仁,得過且過的表情。和這些地方相比,濟南的情況雖然不能說是世外桃源,但也絕對算是安居樂業,這反差也形成了十分鮮明的對比。

盡管夏思痛是第一次到濟南,但也知道在過去清廷統治下的濟南,應該是和其他地方並沒有什麼區別,隻是因為海外華統治濟南之後,才發生這樣的變化。而且海外華人統治濟南不過才大半年的時間就發生了這樣的變化,也不由得不讓夏思痛對海外華人的治理才能感到佩服。

當然在王勝接見夏思痛的時候,也談到過華東政府的土地改革製度,當然這也是華東政府的指示,盡管穿越者打算和夏思痛建立良好的關係,但土地改革製度現在己是穿越者的基本國策,如果夏思痛不能認可這個國策,那麼雙方的合作基礎就十分堪憂了,因此先讓王勝來試探一下夏思痛的態度。

其實夏思痛以前也聽說過一些土地改革的事情,當然聽到的也隻是一些片麵之辭,但也並沒有多想,一來是中國曆代王朝在建立之初,確實都會有一個重新分配土地的階段;二來海外華人就算為自己占有一些土地,這也是無可厚非的事情。

但和王勝交談之後,夏思痛才知道海外華人的土地改革製度到底是怎麼回事,也才明白為什麼自己在濟南看到的景像和其他地方不同的最根本原因,因為海外華人治下的農民都有自己的土地,而且也不用擔心自己的土地被地主搶去,可以安心種地生產,這樣自然會有積極、樂觀的情緒。

甴其是王勝十分坦誠的直言,要改變當今的中國,如果不進行土地改革,就算是把清廷推翻了,也沒有用。對此夏思痛沉思了一會之後,也認同了王勝的觀點,因為夏思痛熟知古今,清廷雖然是異族統治,但就整個社會製度來說,和以前的明元宋並沒有什麼太大的區別,因此就算推翻了清廷,但如果社會製度沒有改變,中國仍然是無法富強起來,海外華人土地改革的手段雖然激烈了一些,但也確實是現在唯一的手段。

不過夏思痛也向王勝提出一個問題,就是現在華東政府完全有實力揮兵北進,直搗北京推翻清廷,但為什麼卻還按兵不動,與清廷虛與委蛇。而王勝對這個問題隻是笑了一笑,說這是行政院的決定,建議夏思痛去青島向華東政府的領導層問這個問題。

夏思痛一想也對,王勝畢竟隻是一個地方官員,這樣關係到華東政府總體方向的重大決策,他當然不可能決定,而這時景廷賓、趙三多等人己在濟南穩定下來,於是夏思痛這才與眾人告辭,在濟南政府的安排下,前往青島。

而到了青島之後,更是令夏思痛大開眼界,因為夏思痛去過日本,又和革命黨有一些接觸,開闊了視野,對外麵的世界也有了一定的了解。而盡管現在的日本還不算發達國家,但經過了30餘年的明治維新之後,整個國家確實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初步達到了一個近化工業國家的標準,由其是一些新興的城市或城區格局,己經帶有明顯的工業城市的特征。當然夏思痛還不懂工業化、城市化這些概念,但卻也有了一個直觀的認識,發達富強的國家城市,就應該是這個樣子。

青島的城市規模雖然不大,但城市風貌、環境卻和日本的新興的城市或城區頗為相似,甚至還有過之。廣闊的道路,地麵不是鋪著磚石,就是進行了硬化處理,十分平坦而整潔、幹淨,行人、騎士、馬車各行其道,雖然來往穿梭不絕,但卻秩序井然;而且在道路的兩側是整齊、簡潔的磚木結構房屋,幾乎全是3、4層以上的樓房,根本看不見單層的平房,並樹立著高聳的路燈。臨街基本都是各種商鋪、店麵,人潮如流,顯示出一派繁榮昌盛的景像。

而且夏思痛留心觀察,行人的衣作、打扮也和清廷大不相同,穿傳統長袍馬褂、帶瓜皮帽的人隻是少數,而大多數人的衣作都是西洋樣式的中排鈕扣、短襟、窄袖衣服,顯得簡潔而精神,帶的帽子也大多是西洋樣式;而更為重要的事,十之**的人都己剪去了辯子。在夏思痛的觀念中,這完全就是發達社會的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