麵對全國的輿論壓力,慈禧當然也不敢怠慢,雖然現在的局勢是安定下來了,但大淸卻並沒有恢複元氣,盡管有穿越者的參與,清廷並沒有賠償巨額白銀,喪失大量主權,但庚子國變對清廷造成的影響依舊相當巨大,首先是讓朝廷幾乎徹底淸零,幾乎除北京以外的所有報紙都可以指責朝廷的不是,其次是東南互保使地方督撫勢力大增,雖然還沒有達到藩鎮割據的狀態,但清廷也不能再像過去那樣隨意的支使了。
而對清廷最大的打擊是華東政府的成立,以廉潔高效作風,親民開化的執政,對外強硬,勇於維護國家主權的行力,都令清廷完全相形見絀。正是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華東政府就像是一麵鏡子,將清廷的每一個缺點都無限的放大出來,而這一次的護僑行動,再一次將清廷逼到了牆角。
慈禧當然明白,如果朝廷再拿不出一點作為來,恐怕就危險了。因此立刻以光緒的名議,招集軍機大臣,商議對策,怎樣對海外華人進行嘉獎,緩解朝廷目前麵對的困局。
除死了榮祿和告病的李鴻章外,其餘6位軍機大臣到是全部都來了,但商議的結果卻有些出乎慈禧的意料,6位滿漢軍機大臣竟然口徑一致,認為在這個時候,不能或者說是沒有必要對海外華人進行嘉獎。
不過雖然這次滿漢大臣的意見少有的一致,但所考慮的角度卻是完全不同的。由於在山東青州發生的排滿事件,使滿人對華東政府都沒有好感,由其是滿族貴權更是有極大的怨恨情緒,這種情緒自然也反應在朝中官員中,滿族的軍機大臣中,慶親王一向為人圓滑,從來不得罪人,因此並不發表意見,而榮慶、鐵良卻都是年輕氣盛,對華東政府恨不能立刻出兵剿滅,隻是無奈有心無力,那會同意給海外華人進行嘉獎。
於是兩人紛紛發言, 概然程述海外華人的行為完全是目無朝廷,狂妄尊大,而且擅自和外國簽約,罪大之極,朝廷不予責問己是天恩,又怎麼能嘉獎,如果因此而嘉獎海外華人,地方督撫均校仿之,豈不是天下大亂了嗎。而對上書要求嘉獎海外華人的官員給予嚴懲,最好擺除幾個地方大員。
但兩人的話還沒有說完就被慈禧打斷,其實這些大道理慈禧都明白,以海外華人的言行做為,滅十族都不為過,但現在說這些有用嗎?至於因此而擺除幾個地方大員,說不定還會把他們給逼反了,慈禧現在需要的是切實可行的解決辦法,而不是空洞的大道理。
而漢大臣的理由是海外華人並不會在乎朝廷的嘉獎,而且朝廷己經錯過了最好的機會,因為現在對海外華人進行嘉獎,連錦上添花都算不上,因此還不如幹脆置之不理,至於官員們的上拆,還有民間的輿情,張之洞認為就是一陣風潮,隻要朝廷不理,過一段時間也就完了,不必太在意。
應該說漢大臣說的,還是有一定的道理,光緒不置可否,不過慈禧的心裏卻還是沒有底,因為漢大臣的建議,說白了就是當縮頭烏龜,然後就是聽天由命。雖然說對付官員和民間輿情,確實可以裝烏龜躲過去,但海外華人是沒法躲的,朝廷就是想當縮頭烏龜,也要海外華人答應才行。
在這個時候,慈禧才想起李鴻章,如果說大清國還有一個人能夠解決目前的困境,那麼這個人就隻能是李鴻章了,看來現在的大清國還離不開這位李中堂啊。於是慈禧讓眾軍機大臣退下,然後命令李蓮英去請李鴻章進宮麵君,並且嚴令李蓮英,一定要把李鴻章給請來。
慈禧當然知道,李鴻章雖然有病,但還不致於不能上朝理事,他這是在朝廷,其實就是自己表示不滿,當然慈禧也明白,如果當初采納了李鴻章的建議,現在朝廷也不致於這麼被動了。因此慈禧派李蓮英去請李鴻章,也就等於是向李鴻章賠禮了,誰都知道李蓮英是慈禧的第一心腹,一言一行都代表著慈禧太後,能夠讓李蓮英親自去請的,也隻有幾位親王享受過這樣的待遇,讓李總管去請李中堂,這也算是給足了李鴻章麵子。當然也同時是把李鴻章逼到牆角,如果連李蓮英都請不動李鴻章,那麼就隻有皇帝或老佛爺親自上門去請了,那麼李鴻章是打算幹什麼?而由此也可見慈禧的權術確實己經達到了致高境界。
果然,李總管親自出馬,立刻就馬到成功,李鴻章顫顫巍巍的隨李蓮英進宮,不過李蓮英也給足了李鴻章麵子,還專門派了兩名小太監,把李鴻章一路扶到慈禧的坤寧宮,當然李鴻章一人給打賞了100兩白銀。
進宮以後,李鴻章給慈禧和光緒見禮,慈禧還專門給李鴻章賜座,總之做到這個份上,也算是對得住李鴻章了。
等李鴻章坐下之後,慈禧才道:“李鴻章,現在的事情你都是知道的,現在就等你拿個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