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方的文職官員發言後,也剛氣氛緩和了不少。雙方也都同意,先協商成立聯合指揮部的事情,畢竟隻有聯合指揮部成立以後,才好俱體討論戰術問題,這次協商也不是開軍事會議,否則剛才將軍們談得唾沫亂飛,兩位文官卻插不上話去。
日本提出的方案是:聯合指揮部將以日本為主,華東政府可以派一名高級軍官參與,下設的參謀人員按照雙方投入的兵力比例分配,如果是各自的軍隊單獨執行作戰任務,具體的戰術由各自的軍隊自行製定,如果是雙方聯合行動,則應以日方為主製定戰術,華東政府的人員也可以參與建議,但最後的決定權還是在日方。
然後日方又進一步解釋,由於戰爭的關係重大,應當有當權決斷的人來主導,而日本投入的兵力要遠多於華東政府,自然應該成為主導的一方,這也是為了順利的擊敗俄國。不過說穿了日本還是希望在未來真的成立了聯合指揮部時,取得主導權。
這個方案當然不能被華東政府接受,因此華東政府一麵反駁,一麵也提出了自己的方案,戰爭需要當權決斷是不假,但也需要集思廣議,不然成立參謀總部就沒有意義了?華東政府隻能出一名軍官,顯然是不合適的;而且以投入的兵力比例分配參謀人員更是不妥,不能體現雙方公平合作的原則,華東政府投入的軍隊是逐次增加的,豈不是人員隨時都會變化,如果華東政府最終投入的軍隊超過了日本,那麼是不是應該由華東政府來主導呢?另外後勤部隊又算不算在軍隊數量裏,投入的民役人員又該怎麼算?
華東政府的方案是首先承認日本首先投入的兵力人力物力,確實在華東政府之上,因此同意由日本方麵出任聯合指揮部的最高指揮官員,但雙方的人員必須對等,其實指揮部的核心也沒幾個人,5、6個就夠了,而下設的參謀人員可以按4:6的比例分配;而戰爭的計劃決策也應由雙方共同協商來確定,這樣即能體現日本的主導地位,又照應雙方的公平合作原則。
應該說華東政府的方案更為公正一些,但這樣一來日本就不可能主導聯合指揮部了,因此兒玉源太郎、山本權兵衛都立刻反對。而華東政府自然是據理力爭,雙方立刻又爭執了起來。
見雙方又要談僵了,小村壽太郎和李三傑趕忙又打圓場,認為今天隻是雙方互相表明自己的態度,具體的方案可以改天再談,幹脆就把雙方組成聯合管理占領區的方案也都互相通報。
日本的方案和聯合指揮部差不多,都是管理層由日本主導,華東政府還是派一個人參與,但隻有建議權,決策權仍歸日方,而基層的管理者由雙方共同負責。簡單說日本還是不想放棄主導權,又希望借助華東政府的力量維持好地方秩序。
而華東政府的方案是管理層由雙方共同負責,可以由日方為主,但決策必須由雙方共同商議決定,而基層的管理者最好是由華東政府來負責,畢竟基層管理者是直接麵對民眾,華東政府的工作人員在語言、文化、風俗習慣都和民眾相通,自然方便管理,而日方的人員顯然沒有這方麵的條件。
不過日方顯然不能接受這個建議,因為這不是等於把日本給架空了嗎?日本好不容易打下來的地方,豈不是就全交給華東政府了。
李三傑見氣氛又緊張起來,於是立刻建議,暫時休會,雙方也都對各自的方案再研究研究,改天再接著協商。小村壽太郎一聽,也馬上就答應了下來。於是這次協商就這樣結束。
協商的內容立刻傳到了東京,伊藤博文、山縣有朋、桂太郎等人看完了之後,也馬上展開了討論,眾人首先都一致認為,華東政府的條件雖然開得高,但並不是在漫天要價,基本都在合理的基礎上為自己爭取利益的範圍,畢競這也是無可厚非的,而且這也說明華東政府確實是有合作的誠意。如果華東政府胡亂的一味開高價,或者是對日本提出的方案全盤接收,反到有問題了。因此日本到是可以放心一些。
至於雙方的合作方案怎麼談,伊藤博文隻提了一個問題,即日本需不需要華東政府的軍事幫助,隻靠日本能不能獨立戰勝俄國,如果可以,則可以對華東政府寸步不讓,如果不行,則趕緊在一些地方讓步,早日談成,敦促華東政府盡快出兵,如果還需要觀望,則最好有一個時間節點,以免我們在不利的局麵下和華東政府再協商,這樣損失更大,要求陸軍部、海軍部客觀的回答這個問題,並且給了陸軍部、海軍部一天的討論時間。
而就在這時,戰場上的意外事件,改變了這次協商的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