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3章 革命者(一)(1 / 2)

“嘟!”

隨著一聲長笛聲音,福祥號客船在牽引船的拖引下,緩緩的駛入港口,在客運碼頭的一個泊位上停靠,這個泊位的岸邊插滿了彩旗,在客船停靠的地方還掛著一麵大橫幅,寫著“慶賀福祥號客船首航成功” 的字樣。而這時在福祥號客船的側舷上,也擠滿了客人,觀看港口的景像。

原來福祥號客船是青島造船廠建造的一艘近海客船,排水量3500噸,航速為12節,可以搭載500名旅客,並且設有100間客房,另外還可以搭載800噸的貨物,能夠在6級海況下行駛。剛剛從上海走了一個來回,完成了首次航行,如果這一次航行沒有大的意外,下一次就將從天津直達上海。

這時在客船的二層側舷上,聚集著一群年輕人,約有7、8人,年齡都在2、30歲之間,全部都是身穿洋服,留著短發、未係辮子,正在指指點點,議論紛紛,神色之間頗為興奮的樣子。

“星台,看來這海外華人確實是有些阡陌,隻看這港口的繁忙景像,但卻秩序景然,人貨多而不雜、忙而不亂,雖然還不能和東京、大阪這樣的大港口相比,但文明氣像,到是相差無幾啊。”

“是啊,隻看這港口,確實有幾分現代城市的樣子,看來這次我們來青島定是大有收獲。隻是不知道海外華人又是何等風範。”

“我看還未能就此定論,隻是一座港口而已,如果以繁榮景像、秩序而論,上海、廣州的港口也未必相差多少。”

先前說話的那人搖了搖頭,道:“上海、廣州的港口均是在租界,由洋人管理,而清廷治下的港口幾曾有過這樣的氣像,我的目力雖然不佳,但也見岸上的執事人等均是我中華漢人,因此僅此一點,也可見海外華人之不凡了。”

又有一人嗬嗬笑道:“也是,夏先生仍誠實豪爽之人,絕不會故做浮誇之言,咦!夏先生在那裏?怎麼沒有出來,這都快要下船了。”

“夏先生和黃先生、徐先生、秋先生還在船艙裏說話,他說了,讓我們別急著下船,等在船上多等一會,等其他的客人都下了船我們再動,到時候自然有人到碼頭來接我們。”

其他人聽了,也就都放下心來,繼續談笑,又過了好一會兒,船上的客人也都己經下得差不多了,這時正在禦貨,隻聽腳步聲響,又有3、4個人來到船舷邊,為首的是一個50歲左右的老人,身材魁梧,方麵大耳,長髯垂胸,其他幾人的年齡也都較長,均在30歲開外,還有一名女子。

這群年輕人見了,也都紛向打招呼道:“夏先生。”

原來這老人正是夏思痛,他在1902年底受華東政府的委托,到海外去尋找有誌革命之士,到山東來共圖大事。夏思痛出海之後,先到南洋,足跡遍及東南亞諸島,到是也結交了一些華商、誌士,不過都是零散數人,不成組織,而且那裏華東政府的名字未顯,因此也都對華東政府不感興趣。

夏思痛在南洋遊曆了大半年,雖然成效並不大,但也增漲了不少見識,而且也打聽清楚,在日本聚集著大量的革命誌士,組建的團體眾多,聲勢頗大,於是夏思痛又來到日本。結果和華東政府的爪哇護僑行動錯過了。

雖然是初到日本,但夏思痛的交往頗廣,既使是在日本,也能經人轉托,交結到不少人,生活衣食不愁,而幾個月後,經人引見介紹,和不少革命者相識。

其實在日本結識革命者,根本不需要有人引見介紹,因為在日本,中國革命者的行動基本是完全公開的,不僅能夠隨意的聚會、結社、發表演說、組織社團,甚致是創辦報紙雜誌出書,可以公開宣揚武裝推翻清廷的主張。盡管清廷多次向日本發出抗議,但日本政府以言論自由為名,對此基本不聞不問,還有不少日本政界、工商界的人員和中國的革命者結交成友,甚至是資助革命者,因此說這時的日本是中國革命者的大本營,到是一點也不為過。

日本當然不是好心幫助中國的革命事業,隻是一種兩麵下注的手段而己,畢竟日本和中國的文化相通,又知曉中國曆史,不少日本政治人物都認為,按照中國曆史的發展,清廷實際己經進入王朝末期,基本己經無力回天了,隻是能夠苟延殘喘幾年而己,因此現在的革命者,在將來很可能成為中國政壇上的重要人物,日本政府有必要和革命者中的知名人士保持良好的關係,政界人士可以和他們建立私人友誼,將來日本就能對中國保持足夠的影響力。

這個時候在日本比較有影響力的革命團體主要是3個,一是由孫中山創辦的興中會;二是由黃興、宋教仁創辦的華興會;三是由蔡元培、陶成章等人創辦的光複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