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59章 李鴻章之死(三)(1 / 2)

清廷的兩股新政治勢力之一是新貴派,代表人物是醇親王載灃,他也是光緒的胞弟。現在載灃進入軍機處己經近兩年了,由於有慈禧的扶持,而載灃本人的表現也算可圈可點,雖然沒有大的出彩,但也沒犯什麼錯識,而旦現在己經建立了一個以醇親王一係的親屬人員為主的班底。

當然載灃能夠被慈禧選中,並不是因為他有什麼出眾的能力,主要是他的嫡母是慈禧的妹妹,而妻子是榮祿的女兒。因此在私下裏也有人傳言,慈禧這是在準備光緒的繼承人。雖然在庚子國變之後,慈禧己經放棄了廢除光緒的打算,不過光緒一直都沒有子嗣,雖然還算年輕,但身體一直多病,準備一個繼承人也是完全應該的,而當年光緒繼承同治的帝位,也以弟及兄,而且現在局勢複雜,清廷雖然穩定下來,但國家需要一個成年的君主,載灃是光緒的親弟,選他做光緒的繼承人也是在情理之中的。

另一股勢力則是清流派,代表人物是瞿鴻禨,還岑春宣。其實清流派在同光時期,一直都是清廷的一股重要的政治力量,以“勇於言事、標榜風節、經世匡時” 標榜自己,而當朝廷主要是利用清流派來製衡洋務派,張之洞、張佩綸都曾是清流派的重要幹將。不過清流派大多都是好為空言、不識時務、眼高手低之輩,因此要麼是像張之洞這樣轉為洋務派,要麼像張佩綸,徹底告別官場。

其實瞿鴻禨和當初那批清流派沒有什麼關係,他是在庚子國變時隨慈禧太後西逃,忠心耿耿,又承擔了撰旨之責,因而深得慈禧太後的賞識,在歸京之後很快就進入軍機。不過瞿鴻禨是這時清廷十分少有的清正廉潔官員,其個人操守,足可以與包拯、海瑞相比,但這樣的人往往的自詡清高、而且具有一種使命感,對看不慣的事情都會直言進諫,絲毫也不留情麵,和早年的那批清流派確時有幾分相似之處。

慈禧也有意把瞿鴻禨打造成新的清流首領,因為這批人雖然幹事不行,但罵人卻是拿手,因此在必要的時候,確實很好用。

這一次軍機處的變動,這兩派都沒有什麼損失,各有一人在軍機處裏,因此在未來的一段時間裏,是慈禧倚重來平衡朝政的重要力量。

還有一個派係就是中立派,代表人物是李鴻章、張之洞,還包括早一步退出軍機的王文韶。這一派的特點是都是官場的老油條,而且為官多年,威信素著,本身就極有影響力,倒向那一派別,那一派別就會聲威大振。當然他們也不會輕易的偏向某一派別,而是和朝廷保持一致,由於他們都是老於世故,並精通為官之道,因此對朝廷動向的預判都十分精準,往往也成為帶動大部份官員傾向的風向標。

慈禧的手腕說起來也簡單,就是利用實權派做事,用其他幾派係牽製實權派,並互相掣肘。而越是簡單的道理,就越是體顯慈禧把政治權謀己經玩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

而新的軍機班子組建之後,剛剛進入軍機處袁世凱立刻上奏朝廷,請求派官員出國考察其他國家憲政,為中國的立憲做準備。

原來日俄戰爭雖然還沒有結束,但這時日本己經取得絕對的優勢,而且在戰場上取得相當輝煌的勝利,在中國的媒體輿論看來,日本蠃得這場戰爭,己經是穩操勝券了。

但總結日本能夠戰勝俄國的原因,中國輿論基本都歸結為是立憲政體對**政體的勝利,因為日本是立憲國家,俄國是**國家,立憲國家對**國家的戰爭,立憲國家一定勝於**國家,因此中國想要富強起來,就必須立憲。有的媒體把華東政府也拉進來,說華東政府也是實行立憲製度,才能在庚子國變期間擊敗八國聯軍,可見立憲強於**。

其實在這個時候還沒有幾個中國人能夠把立憲政體的本質弄清楚,更是沒有把日本戰勝俄國的根本原因搞明白,日本能夠戰勝俄國,和兩國的政治體製並沒有太大的關係,至少不是主要原因,而且嚴格來說,日本也不能算是標準的立憲國家,而俄國的**程度,其實也比清廷好得多,而華東政府的製度更是和立憲政體風馬牛不相及,不過華東政府也並沒有作解釋。

於是從1905年初,在中國就形成了一股要求朝廷仿效英、德、日本之製,定為立憲政體之國的輿論風潮,包括相當一部份地方督撫大員、士紳、鄉賢,駐外使臣等也都上書朝廷,要求立憲。袁世凱的這個建議,就是在這種背景下提出的。

而袁世凱的這個建議,也在清廷引起了極大的爭議,首先是在軍機處裏,除了慶親王支持袁世凱之外,張之洞不置可否,其他5個人全都反對,由其是世續、那桐直接就和袁世凱吵了起來。雖然這個時候的中國人並沒有把立憲政體弄清楚,但還是了解一點的,立憲和原來中國政治製度最大的不同在於限製了君主的權力。但對中國這樣一個施行了數千年高度**國家來說,無疑是一個顛覆性的改變,肯定會引發極大的爭議。在某些官員,由其是滿族官員看來,這簡直就是大逆不道,足可以抄家亡門了。

其實袁世凱提出這個建議,是有自己的考量。袁世凱能夠發跡,戊戌政變是一個關建點,在戊戌的關建時刻,袁世凱選擇投靠到慈禧這邊,為自己日後的騰飛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不過在袁世凱飛皇騰達之際,也給自己留下了一個巨大的隱患,就是得罪了維新派、得罪了光緒,逃到海外的維新派更是將袁世凱視為維新的叛徒,變法失敗的罪魁禍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