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86章 餘波未平(六)(1 / 2)

楊育新的處理就這樣決定下來,而這就引出了第二個問題。雖然上海新區的麵積不大,但對華東政府來說是相當重要的城市,是華東政府對外發展經貿來往的重要窗口,也是華東政府獲得各種物資來源的一個中轉站,由其是現在華東政府馬上就要參戰了,上海新區就更為重要了。而上海新區剛剛遭受恐怖襲擊,人心惶惶,急需要迅速的穩定人心,恢複秩序,在這種情況下,就更是不可一日無主,必須盡快確定新的一把手,才好讓上海新區盡快的穩定恢複。

而且現在行政院對上海新區的官員己經難有信任,不可能從上海新區的官員中選撥,而是從其他地方調任自己信任的人員空降到上海。但這樣的安排也是有極大的風險,空降的一把手對上海新區的情況並不了解,需要有一個熟悉的過程,但現在不可能給他這麼多的時間,另外就是上海新區的官員又是否會配合、服從新任區長的領導,由其是有些自以為自己應該上位的官員,會不會把新任的區長看成搶了自己位置的敵人,在工作中故意陽奉陰違,暗中下絆子。這種情況,無論是在舊時空還是本時空,都是屢見不鮮的。

不過困難在多,也不是不能克服,何況是背後還有行政院的全力支持,因此關建還是要選對人。現在華東政府正是發展期,確實是培養了一批有能力的地方官員,不過上海新區有自己的特殊性,一般的地方官員是無法勝任的,隻能在青島、天津、濟南等大城市的地方官員中選擇。

最終選定的人選是天津新城的市長李鬆晨。天津新城和上海新區有很多相似之處,都是孤懸於山東省之外的飛地;而且都是臨海城市,並且所在地區還有其他的政治勢力存在;而在經濟上都港口流通經濟為主,因此由李鬆晨接任上海新區區長,承擔這個救火的任務,是最合適的人選。

李鬆晨在天津新城的市長這個位置上己經呆了4年多的時間,在華東政府成立的前兩年裏,天津新城一直都是華東政府經濟發展最快的城市,不過這兩年風頭漸漸被上海新區的風頭蓋過,但這並不表示天津新城在這兩年裏就停步不前了,而是一直都在穩步的發展。

而且李鬆晨並未一味的發展流通經濟,也十分重視製造業的發展,由其是輕工業,現在天津的大部份生活用品如布匹、衣服、小五金、食品加工等,基本都能夠自己自足,並且還有一部份流通到北京、河北等地區,而在重工業方麵,也有所發展,利用天津新城臨海的地利優勢,發展以造船業為龍頭,帶動機器製造,金屬加工、冶金等其他產業,使現在的天津新城形成了以流通經濟為主,加上輕重工業配套的發展格局。

另外在對外關係上,李鬆晨在堅持原則的基礎上,和天津老城保持著比較良好的關係,並通過天津老城,將天津新城生產的產品銷售到北京、河北等地區。

李鬆晨的這些政績,行政院當然是都知道,因此也有提拔李鬆晨的打算,不過現在行政院各部門暫時都還沒有空缺,而且李鬆晨也還年輕,在地方多幹幾年,多積累一些經驗,對他也有好處。這次讓李鬆晨到上海去救火,一方麵是迫不得己,隻有李鬆晨可用,另一方麵也是對李鬆晨的考驗,如果他在上海新區做得好,那麼將肯定會被調回青島,至少會出任一個部長。

當然前提是李鬆晨自己願意去上海,如果李鬆晨不願去上海救火,行政院不會強人所難,畢竟是強扭的瓜不甜,而行政院的第二手準備是派一名委員去上海新區救急,等上海新區的局勢穩定下來之後,再另選他人。

不過就算李鬆晨接受了這個任務,也不可能馬上上任,因為天津新城還要另選人員,進行交接,還要到青島來正式接受委任,因此至少也需要1周的時間。而在上海新區的新任區長未上任之前,上海新區的日常工作由當地的幾名官員一齊協商處理,行政院也將馬上組織成立工作組,到上海接管對楊育新的調查工作。

總體來看,前兩個議題都沒有引起太大的爭議,但相比之下,第三個議題就要複雜得多了,因為前兩個議題都是華東政府內部的事情,而第三個議題則是涉及到對外的關係了。

上海新區遭遇到了這麼大的破壞,自然是鬧得人盡皆知了,而且這次恐怖襲擊完全是日本策劃並組織的,而上海本來就是各方勢力交織的地區,其他的勢力也不可能不知道些風聲,這時也肯定有看華東政府的笑話,當然也是看華東政府會是一個什麼態度。

而且以前華東政府一向都是對外強硬,這個時候自然是更不能慫了,因此也有必要對外有一個明確的說法,還不能太軟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