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兩門200毫米自行火炮組成的炮兵部隊在軍隊的護送下,離開遼陽戰場,向首山陣地的方向前進。
其實200毫米自行火炮部隊並不僅僅是簡單的一輛載重卡車或重型吊車基礎上,安排一門200毫米火炮這麼簡單,而是一個龐大的隊伍,僅是負責操作火炮以維護的人員就達到160餘人,而在炮車上有位置的,隻有10餘個人,當然在特殊情況下,最多可以搭乘60餘人,這也是操作火炮的最低人員數量,但布置火炮所需要的時間是滿員的2倍以上。
而除了炮車以後,炮兵部隊還需要負責炮彈供應的人員車輛,200毫米火炮配備的炮彈重量為145公斤,每輛炮車上當然可以攜帶一部份,作為最基本的炮彈,共計有18發炮彈,但這個數量顯然是不夠一場戰鬥的需要,因此還給200毫米自行火炮部隊配備一輛卡車,可以裝載24發炮彈,另外還有6輛雙挽馬車,每輛馬車可裝載4發炮彈,這樣每門200毫米自行火炮實際備彈量是42發,另外還有兩輛運載其他後勤物資的馬車,因此一個200毫米自行火炮部隊共計配備了8輛馬車。
一般情況下,三輛汽車是和馬車及護衛的軍隊都是同時行動,200毫米自行火炮是不允許離開護衛的軍隊單行獨行動的,但如果遇到緊急情況,並且可以保證絕對安全的情況下,自行火炮,炮彈卡車和騎兵可以先行一步,率先趕到火炮陣地,馬車及其他人員可以隨後慢行。
而負責運送炮彈及其他物資的後勤人員共計有80餘人,因此這個由兩門200毫米自行火炮組成的隊伍總計約600人,差不多達到了一個營的規模。
由於戰場上的道路條件很差,因此隊伍中的三輛機動車隻能以10公裏左右的時速行進,不過這個速度也需要人加快行走才能趕上,以這個時代的行軍速度來說,到也不算慢了。
在200毫米自行火炮部隊行進時,騎兵排分成3隊,在隊伍的前左右各前出2000-3000米的距離巡視,負責護送它們的一個營則分別列在車隊的左右後方約500米的地方,而護衛的一個連則在車隊的前部,一但有危險,要確保車隊離危險地點至少500米的距離。
另外一個200毫米自行火炮部隊還配兩架小型無人機,在部隊5000米以外的範圍警戒偵察。當然這種無人機不是那種軍艦上搭載的大型無人機,而是較為簡單的小型4旋翼無人機,也就是所謂的“飛行照相機”,這種無人機的飛行高度低,半徑小,精度差,而且成本低,雖然在穿越時帶了不少,但做不了詳細的軍事偵察,隻能做近距離的警戒偵察,因此一直都放在倉庫裏沒有多大作用,一直到成立了裝甲列車和自行火炮部隊,才得以有了用武之地。可以說經過這樣層層保護下,200毫米自行火炮部隊的安全是絕對有保障的。
其實運載自行火炮的卡車是經過改裝的,架駛室和車頭發動機都覆蓋了一層35毫米鋼板,車頂也加了一層20毫米鋼板,就連車前的擋風玻璃也安裝了翻蓋式的20毫米鋼板,可以防禦任何口徑的步槍,機車子彈,但防不住火炮,當然自行火炮是以射程取勝,基本不會出現在敵軍的火炮範圍內的。
從遼陽到首山的距離大約為18公裏,但自行火炮部隊對道路的要求較高,因此有些可以走近路的地方都不能繞行,又多了大約3公裏多的路程。而走到一個叫望寶台的地方時,無人機發現了一支日軍部隊,隨後騎兵也發現了,經過無人機的偵察確定,這支日軍的人數在2000人左右。
負責指揮這支自行火炮部隊的穿越戰士是黃泰鬆、盧淩、楊非三人,其中黃泰鬆是隊長兼炮兵指揮員、盧淩是司機,楊非是無人機操作員。
雖然現在雙方的控製的範圍還並沒有完全確定下來,但自行火炮有射程上的優勢,因此活動的範圍基本還在人民軍控製的範圍邊緣,遇到小股的日軍到不意外,但遇到2000多規模的日軍部隊還是大出乎意料的。
於是黃泰鬆也立刻下令,命令護衛的部隊立刻就地組織陣地防守,同時又和第3軍聯絡,請第3軍派部隊來增援。而第3軍也很快回複,要求自行火炮部隊就地堅守1個小時,支援的部隊就會趕到了。
原來這支日軍是遼陽城派出來,在人民軍的幾個戰場陣地的間隙內活動的一個聯隊,當然由於在戰鬥中受到損失,下屬的三個大隊己合並成兩個,因此人數隻有2000多人,這隊伍的目標是尋找人民軍的薄弱環節或有價值的目標,如後勤部隊,物資基地、野戰醫院甚至是指揮部進行打擊,幹擾牽製人民軍的進攻作戰,或者是尋找扭轉戰局的機會。卻沒有想到遇到了自行火炮部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