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了調查結果以後,李鬆晨也對大體的情況有了一個詳盡的了解,當然這隻是調查的結果,而不是最終的調查報告,但調查報告怎樣寫,還是有很多的講究,所謂春秋筆法,其中的奧妙就全在這4個字裏麵了。盡管楊育新在其他方麵並沒有太大的錯誤,但在調查報告中卻仍然大有文章可做的,如上海新區的公務人員價格比青島高出1成左右,但隻要將上海新區的人工,地租的價格條件隱去,就算是大問題了;而中下層公務人員的任命問題也是一樣,畢竟楊育新是上海新區的最高負責人,將主要責任推到他身上,也不算有錯。
李鬆晨對楊育新印像還不錯,雖然以前李鬆晨和楊育新並沒有深交,僅僅隻是認識,但到上海上任後,李鬆晨和楊育新要進行交接,因此有了較多的接觸。一開始的時侯李鬆晨還有些擔心楊育新的心裏有情緒,不會和自己好好的交接,甚致是有意給自己下套,或者是敷衍了事。但接觸之後,李鬆晨發現楊育新十分配合自己的工作,不僅是在交接的時候十分詳細的交待各種工作事項,並且還向李鬆晨詳細的介紹上海新區和上海各屆的關係和情況,上海新區各部門的負責人的性格、特點、能力,以及楊育新個人對上海新區的發展規劃,供李鬆晨參考。
除此之外楊育新還為上海新區恢複穩定,提出了不少的建議,如盡快撫恤在恐襲中喪命或受傷的人,補償他們的財產損失、房屋損毀由上海新區政府負責重建等等,這樣做不僅可以安定人心,而且還顯得新區政府有擔當,有責任的形像,對恢複上海新區的經濟活動,有很大的促進作用。
並且楊育新還親自出麵,邀請上海地區的頭麵人員,特別是在上海新區內投資或和上海新區有較緊密經濟來往的人員聚議,向他們鄭重的介紹李鬆晨是自己的接任者,以後自己不在上海工作,但李鬆晨也是一樣,上海新區的一切製度都是保持不變,而且絕口不提自己受到調查的事情。
這一點是相當重要的,因為這個時代的中國還是一個人治的社會,由其是在地方上,往往帶有十分強烈的個人色彩,政策往往缺乏連貫性,地方官員一但離任,那麼他在任上製定的規則、簽定的協議都有可能被下任官員全盤否決掉,因此楊育新這樣做,不僅是讓這些商人安心,也給李鬆晨鋪平了道路。
可以說李鬆晨到任以後,上海新區能夠迅速的恢複秩序,楊育新確實是出了大力的,而這也讓李鬆晨覺得楊育新這個人還是顧全大局的,加上李鬆晨也大體了解楊育新的過失原因,可以說多少也有些倒黴,畢竟這種事情是誰都無法預料到的。
不過調查報告的定調,除了編寫人的態度,更重要是青島方麵的態度,如果青島方麵決定要嚴懲楊育新,那麼調查報告也就必須順著這個思路來。但李鬆晨根據自己的觀察和了解,青島方麵對楊育新的處理態度是嚴懲、輕罰這兩種都有,而且並沒有一個明確統一的思路,反而是傾向於看到調查報告之後再決定,因此李鬆晨也決定,具實來寫這份調查報告,將對楊育新有利,不利的情況都寫上去,由青島方麵決定對楊育新的處罰。
當然這樣一來,在基層公務人員的任命上,就要把上海新區的部份中層人員帶上,不過這也符合青島方麵的思路,本來就是要對上海新區進行一次全麵整頓。另外李鬆晨也有一點個人的私心,他本來計劃從天津帶幾個自己的得力助手過來協助自己開展工作,但人來了必須要有位置才行,如果其他人都好好的,那有空位置給自己帶來的人呢?現在上海新區的部份中層人員有問題,正好是給自己的人騰出位置。
於是李鬆晨一麵指示調查小組寫報告的思路,一麵又下令,暫時停止14名中層公務人員的工作,接受進一步的調查。
3天以後正式的調查報告終於出爐,並在第一時間內傳遞給青島行政院。
而除了這一份報告之外,同時送到青島的還有兩份報告,一份是關於白流蘇的調查結果,而另一份則是關於高森航的調查結果。
白流蘇和高森航均是上海新區恐襲事件中的關建人員,其重要性還在楊育新之上,自然也是要進行調查,而且對這兩人的調查均是由安全部負責,連李鬆晨都不知道其中的詳情。
白流蘇對自己的日本間諜身份己供認無違,並且在調查期間詳細代待了曆年來探查到的情報,不過從總體來看對華東政府的影響並不大,畢競白流蘇的活動範圍是在上海而不是青島,這一點也和楊育新的調查結論是一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