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09章 襲取海參崴(一)(1 / 2)

日本和俄國終化敵為友,雖然仍然是各懷鬼胎,但在內外的各種壓力之下,還是聯合起來對付華東政府。

不過這段時間裏,華東政府也沒有閑著,一直在為襲取海參崴作著最後的準備工作。作戰計劃是早就製定好的,這段時間主要是進一步的完善和製定各種突發情況的預案。

在十裏河之戰結束之後,海軍陸戰隊和第1軍就撤回到青島,進行針對性的訓練,而海軍陸戰隊也擴編成為2個師、3個後備團,雖然海軍陸戰隊的擴軍是勢在必行的,不過現在正是戰爭時刻,而且海軍陸戰隊馬上就有重要的作戰任務,因此在這個時候擴軍,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現在海軍陸戰隊隻有1個師,而且經過前段時間戰爭的礪練,作戰經驗豐富,戰鬥力強,但現在擴軍了,這個師的兵力怎樣分配,是最難處理的問題。如果將全師平均分配到新成立的部隊中,雖然可以達到以老帶新的效果,但整體的戰鬥力在一定時間內必然後大幅下降,而且沒有一支能打硬仗的部隊;而如果保留全師,或者是是抽出少量人員補充其他部隊,雖然可以保證1個師的戰鬥力,但其他部隊中由於缺少有經驗,戰鬥力差距過大,難以形成整體的戰鬥力,整個海軍陸戰隊仍然靠一個師支撐,因此人員怎樣合理的分配,確實是一個有相當難度的問題。

羅嶽和海軍陸戰隊的主要高層軍官進行了認真的研究分析之後,最終才做出了認為是最合理的分配方案,首先是現在的這個師確定為海軍陸戰隊第1師,保留一半的官兵人員,這樣補充的人員隻有一半,在老兵的教導和帶領下,可以在短時間內恢複到接近原來的戰鬥力,而新建的海軍陸戰隊第2師在抽調的一半官兵中抽出2/3為骨幹組建,這樣全師有1/3的有經驗老兵,可以迅速的形成一定的戰鬥,而剩餘的1/3官兵則做為另3個後備團的軍官,主要是負責對後備團的訓練,畢竟預備團的作用隻是對作戰部隊的補充,並非戰鬥的主力。

分配的方案確定下來之後,接下來就是軍隊的編製、訓練,同時還要參與作戰計劃的完善討論,因此這段時間羅嶽忙得不可開交,盡管回到青島,但每天都住在軍營裏;而且這時周唯穎己停職回家休養待產,但羅嶽也隻回家看了她幾次,還都沒有在家裏過夜。好在是秦錚夫妻都理解羅嶽現在擔負的重責,也都安慰羅嶽不要擔心家裏的事情,全力的準備戰鬥。

8月底的時候,軍委正式成立海參崴遠征軍,當然襲取海參崴的戰役成功之後,則改為海參崴軍區,由羅嶽擔任司令官,第1軍司令劉鐵任副司令,兵力由海軍陸戰隊,第1軍第1、6師,2個後備團組成。共計兵力約7.3萬人。除此之外,還給遠征軍配備了兩門200毫米口徑自行火炮和一列裝甲列車。

這兩樣武器都是華東政府剛剛製造出的,並不是在第1階段戰鬥中,在遼東戰場上大顯神威的那2列裝甲列車和4門自行火炮。

不過這輛新造的裝甲列車是前2列裝甲列車的升級版,裝配是280毫米,40徑倍距的火炮,比前2列裝甲列車的240毫米,40徑倍距的火炮更強,戰鬥力更為強大,由於海參崴是中東鐵路濱綏線和西伯利亞大鐵路的終點,鐵路線十分發達,很適合裝甲列車作戰。

而200毫米口徑自行火炮雖然口徑相同,但徑倍距達到了45倍,也算是比之前的4輛升級了一步。雖然200毫米口徑自行火炮的威力不及裝甲列車,但布置靈活、機動性強,可以做為裝甲列車的有力補充。不過這時華東政府的載重車輛己全部用完了,因此不能再製造更多的自行火炮。

加上這兩樣武器,海參崴遠征軍的實際總兵力達到了7.8萬人,另外華東政府還預備了10萬的後勤人員以及1000名行政人員。隻等遠征軍占領海參崴之後,就全部派到海參崴,負責接管海參崴的後勤、行政等工作。

第1軍的第7、16師以及一個後備師則留在青島,和青島警備師一齊負責保衛山東地區,另外在向前線補充了8個後備後之後,青島又擴編了6個後備團,這樣還有10個後備團,不僅可以確保山東地區的安全,在必要的時候,還可以向前線增援兩個師的兵力。

而在遼東戰場上,人民軍分為南北兩線,分別與俄軍,日軍對持。北線以十裏河為界,集中了2、3、4三個軍共計約22萬軍隊,以及兩列裝甲列車,兩門自行火炮和18門汽車牽引火炮,和駐守沈陽的俄軍相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