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袁世凱的那點小心思慈禧是非清楚的,無非不就是為了那點兵權嗎。北洋新軍是袁世凱一手打造起來的軍隊,因此袁世凱也將這支軍隊視為自己的私軍,但清廷選擇了鐵良、良弼為帥進攻河南,袁世凱自然就要讓出兵權。而如果清廷放棄了進攻南的計劃,那麼兵權自然也就重新回到了袁世凱的手裏。於是袁世凱借機阻止朝廷出手,也是理所當然的事情了。而且在折子的字裏行間顯然透露著讓朝廷不要觸怒了海外華人的意思,明顯是在用海外華人壓製朝廷。
慈禧從一開始就知道袁世凱要抓兵權,但還是容忍了袁世凱的行為,一來是袁世凱確實是有能力,而清廷也需要這種能力;二來也是現在的清廷換了誰都一樣,隻要是在那個位置上,就會想辦法抓兵權,還不一定有袁世凱做得好。而且慈禧認為自己控製得住袁世凱,也就對他的行為睜一眼閉一眼,隻要做得別太過份就算了。
本來這一次慈禧隻是想敲打敲打袁世凱,讓他別太忘乎所以了,等過段時間之後還是會重新任用袁世凱的,並非是永遠不讓袁世凱掌兵了,畢竟現在清廷還需要袁世凱的能力,卻沒有想到袁世凱還真的有些忘忽所以,居然為自己的兵權,利用海外華人來壓製朝廷,連暫時的忍耐都做不到,看來此人的心胸太過狹窄,實在是難堪大用。
於是慈禧對袁世凱也頗為失望,而既是如此,朝廷就不能停止這次出兵,因為一但袁世凱的威嚇有效,難保就沒有其他人效仿,那麼以後誰還把朝廷放在眼裏。畢竟慈禧對這一戰的勝負到並不擔心,畢競海外華人的主力正在遼東和日俄大戰,朝廷的新軍也練了4、5年,如果連這樣都打不過海外華人,那朝廷也真就該完了,慈禧的擔心主要是在輿論方麵,隻是現在慈禧也顧不得輿論了,朝廷必須要拿出態度來。而且慈禧也打定了主意,這一戰結束之後,一定不能在重要袁世凱了,至少不能再付以兵權。
其實袁世凱並不是沉不住氣的人,也知道這是慈禧再敲打自己,如果自己表現順從,最奚隱忍個1、2年肯定是又會被重用的。隻是袁世凱的心裏是並不想隱忍的,因為袁世凱也十分清楚,隱忍的後果無非就是在重用-打壓-再重用之間的循環,因此自己也有必要反將朝廷一軍,讓朝廷知道自己是不能被隨意玩弄於股掌之間的。可況現在還有一個很大的抓手可以利用,如果這一次能夠讓朝廷吃一個大虧,最終還是需要自己出來收拾殘局,而自已就可以坐地起價,而且以後朝廷也不敢輕易的打壓自己了。
袁世凱是目前和華東政府接觸最多的清廷官員,對華東政府的了解程度自然也最深,他由其是對華東政府的軍事能力有相當深的研究,由其是對2年前河南、湖北兩省合力圍剿河南義勇軍的戰鬥,袁世凱是花了很多的時間來認真研究,並且還招集部下一起討論,對當時河南義勇軍采取的戰術相當讚佩。雖然當時河南、湖北兩省的兵力並不強,但那時華東政府在河南也隻是初俱規模,而且並沒有出動山東的兵力,就輕易的擊敗了河南、湖北兩省的聯軍,可見既使現在華東政府的主力在遼東激戰,但朝廷也未必能夠輕易取勝。如果自己再從中作梗,如讓自己的舊部遲緩進軍,故意不配合,讓朝廷在這一戰中吃一個大虧到也並不是難事。
袁世凱也當然清楚,清廷和華東政府是不能並存的,因此早晚會兵戒相見,而自己這樣做無疑是加大了清廷的內耗,對清廷不利,而且就算是自已爭到兵權,但將來清廷和華東政府開戰,那麼去對抗華東政府的責任就落到自己身上了,袁世凱還是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決不是海外華人的對手。
不過盡管現在爭奪兵權,對清廷對自己都是不利的,但袁世凱還是義無反顧的決定拚一把,原因在於袁世凱認為清廷和華東政府翻臉是以後的事情,也許是5年,也許是10年,自己還是先顧眼前的利益;另外袁世凱裏也頗有些不忿,這大清的江山又不是自己的,憑什麼要自已犧牲權益去維護,再者說將來真和海外華人對上了,自己才不會為朝廷盡忠,而那時手裏有兵權,也是一份可以用來和海外華人交涉的資本。
而得知朝廷有可能因為華東政府取得海參崴戰役的勝利,而取消進攻河南的計劃,袁世凱的心裏也十分著急,如果真的取消了這次作戰,自己能不能恢複兵權還不好說,就算是恢複了也是隨時都有可能被再拿掉的,因此絕不能讓朝廷取消進攻河南的計劃,於是袁世凱思來想去,終於想出了一個辦法,就是上折反對出兵。袁世凱相信慈禧見了自己這份折子,一定會立刻決定出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