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56章 袁世凱複出(下)(1 / 2)

對清廷的談判要求,華東政府並沒有拒絕,畢竟現在並不是滅掉清廷的時候,因此這個時候和清廷講和也可以全精力來對付東北的戰鬥,當然還要再清廷身上敲一筆,補貼戰爭的用度。

於是張之洞來到青島和華東政府展開了談判,華東政府向張之洞開出了5條講和的條件

一、 清廷必須承認華東政府為獨立合法政權;

二、 清廷退出河南省全境,並將河南省交由華東政府管轄;

三、 清廷將賠償華東政府戰爭損失共計6000萬兩白銀;

四、 清廷必須嚴懲主張發動對河湖根據進攻的官員,名單及懲罰措施須由華東政府認可;

五、 清廷執行以上承諾之後,華東政府退出河北地區,將占領州府移交給清廷。

雖然現在華東政府事實上己經是一個獨立的政治實體了,而且各國也基本認可,在青島設立領事館的國家己達到了22個,但從法理名議上說,華東政府仍然不算一個獨立的政治實體,因此不如借這個機會,和清廷做徹底的切割,並且逼使清廷承認。而且在接下來和俄、日兩國談判時也方便一些。

如果是在平時,這樣的做法在國內的輿論上肯會對華東政府不利,畢竟清廷統治260餘年,正統觀念已深入人心,華東政府等於是公然的鬧分裂鬧獨立,但現在是非常時期,由於人民軍在東北戰場上取得的一連串輝煌勝利,使得華東政府的聲望達到了極盛的高度,在全國各地,由其是在東南各省,要求華東政府取代清廷的呼聲絕不是少數,有些甚致是公開在報線上呼籲要求清廷讓位,請華東政府接管全國大局。因此華東政府現在公然獨立,也不會引起多少反對的聲音,相反還會有不少人支持。

當然獨立隻不過是個名份問題,華東政府還必須收獲實際的代價,在戰爭之前,河湖根據地實際已占據了大半個河南省,現在向清廷要求占據整個河南省,也並不算過份,而且現在華東政府正是用錢的時候,向清廷索要6000萬白銀的賠償,也不算過分,而且華東政府也不是要將清廷幹盡殺絕,讓出河北省的土地就是向清廷釋放的這一信號。

按照華東政府的預想,這樣的條件,清廷是完全可以接受的,畢竟和清廷簽的那些賣國條約相比,華東政府的條件算是還好的。那知談判大臣張之洞卻當場就拒絕了華東政府的要求,表示這樣的條件清廷是絕不可接受,並拒絕和華東政府續繼談判,要求返回北京去複命。

這到是真的出乎華東政府的預想,因力張之洞似乎並不是這種有決斷魄力的人,而且雖然張之洞是談判大臣,但決定權仍然是在清廷手裏,無論談出什麼結果,張之洞都是無權決定是否簽約,而是應該將結果上報給清廷,由清廷決定簽不簽,那有像張之洞這樣幹的。

不過既然張之洞要走,華東政府當然不會扣留,而且華東政府也下是求著清廷講和,因此也讓張之洞離開,軍事工作組也準備討論,再不再讓義勇軍再進一步,攻擊涿州,給清廷施加更大的壓力。但張之洞在臨行之前,給華東政府留了一封信,表示自己拒絕再談判仍是身不由己,隻求保全晚節,清廷自會另派他人來前談判,請華東政府耐心等待,不要誤會雲雲。

眾人這才明白,原來張之洞深知,自己絕不能簽這個條約,簽了就是李鴻章第二,也不能將華東政府提出的條款傳回給北京,因為傳回去就意味著這些條款是自己和海外華人談成的,而且朝廷接受了這些條件,還是由自己來簽約,那麼這鍋也就還是該自己背,因此張之洞才拒絕談判,回到北京。這樣自己拒絕了華東政府提出的要求,也沒有簽約,保住了個人的名節,並將華東政府的條件也帶回來,清廷如果接受,大可以再派個人去青島和華東政府簽約就行了。

想通了這一點之後,工作組的幾個人也都不禁有些哭笑不得,早知道張之洞愛惜名聲,到也是真夠拚。不過清廷怎麼折騰可不管,但在華東政府麵前耍這些小聰明是沒有用的,因此工作組決定,還是要再給清廷施加一點壓力。

張之洞回到北京之後,立刻給朝廷上折,說明了自己的青島之行,將華東政府的條件都詳細說明,並且慷慨激昂的表示朝廷絕不能接受這些條件,自己己經明確拒絕了。

看了張之洞的折子之後,慈禧差一點氣得吐了血,她當然看得出張之洞的用意,無非就是為了他自己的那一點清名,競然就不顧朝廷的大局。但慈禧也拿張之洞沒辦法,他畢竟是三朝老臣,總不能為這點事情治張之洞的罪,而且張之洞的行為還得到了不少官員的支持,認為張之洞有氣節,有風骨,到是比李鴻章強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