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人民軍攻占沈陽,並且開始重新布置東北地區的兵力分配時候,另一場博弈也在北京展開。
沈陽戰役的結束,對整個遠東的局勢都造成了重大的影響,甴其是對於正在聚集艦隊,組織兵力赴遠東參戰的英法兩國,因此他們製定的戰爭計劃中,駐守沈陽的俄軍是有十分重要的牽製作用。但英法兩國都沒有想到,30萬俄軍竟然是如此的不堪一擊,在擁有堅固工事的情況下,僅僅隻堅守了5天時間,就被人民軍全部殲滅,從此以後,人民軍也再沒有後顧之憂,可以從容的迎戰聯軍的進攻。這也等於是英法兩國還沒有出兵,就先輸了一局,因此英法兩國必須要想辦法挽回一城。
於是就在沈陽戰役結束的第3天,英法日俄四國駐淸廷公使聯名向淸廷發出一份外交公文,正式邀請清廷加入四國組成的**東政府聯盟。並且給清廷開出了優厚的條件,承諾在戰爭結束以後,將東北、山東的領土均交還給清廷,恢複到1900年前的狀態,俄國還單獨承諾,可以就中東鐵路的利益分配和清廷進行談判,同時英法兩國還確認向清廷提供價值5千萬英鎊的低息貸款,保證清廷參戰之後的軍費,並且將一部份關稅權力交還給清廷等等。
其實將清廷拉入到四國的**東政府聯盟,是英法兩國早就設定好的計劃,因為淸廷畢竟是現在中國的合法政府,並且在中國仍然有很大的影響力。因此如果清廷也加入到四國的**東政府聯盟,那麼這場戰鬥中,四國組成的**東政府聯盟在法理上就具有正當性,這在政治上是十分有必要的。另外按照英法兩國的計劃,戰爭開始之後,將從日本抽調6-8個師的兵力,在長江口登陸,沿大運河向山東進攻,對華東政府形成南北兩線的夾擊之勢,但這個計劃也需要清廷的參與才能夠實施。
不過原來英法兩國是計劃在兩國組成的聯合艦隊到達遠東之後,再勸說清廷加入。因為清廷過早的加入**東政府聯盟,很有可能會遭到華東政府的率先攻擊,以目前淸廷的實力,當然肯定是抵抗不了華東政府的。而且當英法兩國組成的聯合艦隊到達遠東之後,也有足夠的威攝力。
但在沈陽失守,駐守沈陽的俄軍全軍覆沒之後,清廷的地位也就更顯得重要,而且為了抵消失去沈陽的不利影響,並提振日、俄兩國對戰爭的信心,邀請清廷加入四國組成的**東政府聯盟,也就必須要提前了。
而對於淸廷提前加入**東政府聯盟的風險,英法兩國也進行了評估,認為其中的風險並不大,因為清廷的體量實在太大,華東政府或許可以輕易的攻占北京,但要徹底滅掉清廷,至少需要5年以上的時間,而且清廷畢竟還是中國的合法政府,在中國的統治根基盡管有所動搖,向還是有很深的基礎,一但華東政府發動以滅亡清廷為目地的戰鬥,必然會給自己樹立起一批新的敵人。在東北戰場尚未完全結束,又麵臨著英法兩國聯軍的大軍壓境情況下,因此華東政府的領導者隻要不是頭腦發熱,是不可能再對清廷發動戰爭的。
原來在英法兩國宣布參戰以後,就在清廷內部造成了巨大的轟動。在對華東政府河湖根據地的圍剿戰鬥失利之後,以滿族新貴為代表的主戰派本以受到了沉重的打擊,而這時似乎看到了希望,又開始蠢蠢欲動起來,有一些中下級官員向清廷上書,建議清廷加入四國組成的**東政府聯盟,共同對抗華東政府,以試探朝廷的態度。
清廷對此並不為所動,因為慈禧、光緒都清楚,洋人是靠不住的,現在海外華人就在臥榻之側,而英法日俄卻都是遠在千裏之外,清廷一但有親舉妄動,恐怕會立刻遭到滅頂之災,而還有幾名老成持重的軍機大臣,如慶親王、張之洞、袁世凱等也認為在戰事結果未明了之前,清廷決不能輕易的表態站隊。因此都沒有把這當一回事。
但四國駐淸廷公使聯名向淸廷發出了邀請的外交公文之後,情況發生了變化,主張參戰的滿族新貴們頓時活躍了起來,一麵頻頻上書淸廷,要求清廷參戰;一麵是紛紛約見四國駐淸廷的外交人員,大談清廷應對四國進行支持,這不僅是為參戰造勢,同時也是挾洋以自重。而這時清廷也不能再輕視,因此責令袁世凱和四國公使協商,又命張之洞協助袁世凱。
清廷對河湖根據地的征剿失敗以後,袁世凱卻成為最大的贏家,不僅官複原職,並且仍然兼任直隸總督、北洋大臣、練兵會辦大臣,還又擔任了總理府衙門大臣,並且在軍機處的排位也僅次於慶親王和張之洞,列在第三位,如果隻以官職來看,己經超過了當年的李鴻章,畢竟當年李鴻章可不是軍機大臣,因此這樣的差事自然是落到袁世凱的頭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