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劃雖然製定出來,但首先需要國內批準,其次是需要日本的配合,因為現在台灣還是由日本控製,還需要在日本本土登陸,如果沒有日本的配合,根本不可能完成。不過這些政府之間的溝通協調事情是甴國內去處理,遠征軍隻用在新加坡耐心的等待,並進行休整。而在此期間,指揮官則在不斷的進行兵棋推演,測算重新編組之後的3支艦隊與人民軍艦隊交戰的勝算。
而收到了遠征軍修改的作戰計劃之後,英法兩國也展開了緊急的協商,最終還是認同了修改的作戰計劃,當然其間的過程也十分激烈。
按照英法兩國最初成立遠征軍,就是想以壓倒性的優勢兵力,在半年的時間內結束戰鬥,畢竟現在兩國的重心都不在遠東地區,也不想在遠東地區多消耗國力,而按照修改的計劃,這場戰鬥肯定會超過半年,有極大的可能超過一年,如果在成立遠征軍時知道是這樣的結果,兩國政府恐怕都會再謹慎考慮了。
但納土納群島海戰的結果確實太驚人了,大英帝國稱霸了百餘年,但卻並不盲目的自大,有差距就必須承認,而法國雖然一向自視甚高,但在海戰方麵卻也不得不承認英國的水平比自己高,既然英國這麼重視華東政府的海軍,法國自然也不敢輕視。而且這時日俄兩國都遭到了華東政府的沉重打擊,實力大損,無法給遠征軍提供足夠的助力,單靠遠征軍,確實很難在短時間徹底擊敗華東政府。
同時在兩國的軍方,也強烈支持修改的作戰計劃,畢竟軍方考慮的更多的是戰場因素,而非政治因素,現在遠東的局勢發生了變化,如果還是執行原來的作戰計劃,不僅不能速勝,還會被拖進戰爭的泥潭中,別說是一年,就是2、3年也未必能結束戰爭。
英法兩國的政府畢競還是有理智的,軍方的態度也不能不重視,另外現在兩國也確實是有些騎虎難下,畢競軍隊己經派出去了,如果不能取勝,對兩國政府來說將是沉重的打擊,由其是摩納哥危機剛剛結束,德國雖然在英法聯手的壓力之下,在摩納哥問題上采取了退讓的態度,但如果英法兩國陷入遠東戰爭的泥潭中,德國是肯定會找其他借口發難。因此這一場戰爭決不容有失。在這種情況下,英法兩國的政府隻能同意修改的作戰計劃,但要求遠征軍必須取勝。
而日本政府則更好打交道了,英國向日本提出進駐長崎佐世保港口時,日本幾乎是秒回英國,對英國艦隊的進駐表示了熱切的歡迎,也同意遠征軍艦隊使用高雄港,登陸部隊並進駐台灣。並且表示如果英國艦隊能夠幫助日本,殲滅入侵的人民軍,日本可以在3個月內,組織4-5個師團的兵力,參與遠征軍的登陸作戰,而且日本在朝鮮半島還有5個師團,並編製及3個朝鮮師,隻要能夠恢複日本和朝鮮半島的航線,日本就可以從朝鮮半島再發動進攻,牽製人民軍的兵力。
老實說現在日本己經把遠征軍當作自己的救命稻草了,因為在能登半島戰役慘敗以後,日軍己無力再驅起占據了能登半島的人民軍,因此隻能再派4個師團在能登半島的入口布置防線,堵住人民軍從能登半島進入九洲島的道路。而其他軍隊隻能在日本四處救火,攻擊登陸的人民軍。
但一來日本的西麵海岸長達1200多公裏,人民軍可以隨意的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登陸,令日本根本防不勝,而且日軍在能登半島戰中損失慘重,被迫將一批尚得到充份訓練的士兵投入戰場,這些士兵不僅缺少實戰經驗,連基本的軍事素質都極度不足,再加上現在日本的國力不足,海上航運又被人民軍切斷,因此武器十分簡單,火炮奇缺,由其是大中口徑的火炮極少,戰鬥力自然十分堪憂,而盡管俄國雇傭兵團的武器更簡陋,除了步槍之外,基本沒有其他的武器了,但在兵力相同的條件下,日軍仍然不是俄軍的對手,而且一但戰事不利,俄軍可以上船撤退休整,然後另選其他地點登陸,而日軍隻能疲於奔命的四處堵漏補缺。總體來看,人民軍的海上襲擊屢屢得手,而且還給日本造成了極大的破壞,並且還虜掠到了大量的人口,送回華東政府的日本勞力己超過了20萬人,而且在能登半島,還聚集著近20萬等待運走的勞力。
日本政府、軍方對此基本沒有太多的應對辦法,盡管軍隊四處堵漏補缺,但成效並不大,而民間對政府、軍方的無能表現十分不滿,報紙也連篇累牘的批評政府的執政不利,導致日本的本土遭到了攻擊。本來持續了二年半的戰爭,令日本的經濟幾近崩潰,民間的生活也極為艱難,充滿了怨氣,這時正好找到一個發泄的機會,因此在東京、大阪、京都等地,都連續暴發集群事件,要求內閣下台,有極端的甚致要求內閣成員集體自殺謝罪,同時在日本各地也發生了多起打砸搶燒等暴力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