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北南兩支艦隊的巡洋艦、驅逐艦數量都差不多,真正的差距主要是在戰列艦方麵,北艦隊有6艘戰列艦,包括兩艘華東政府自建的戰列艦,而其他4艘也是艦齡在5年以內的新艦;而南艦隊隻分到了兩艘年齡超過15年的老式戰列艦。
之所以這樣將戰列艦進行極不平衡的分配,是因為北艦隊有吸引遠征軍艦隊進入台灣海峽的任務。海軍部認為遠征軍跨越萬裏重洋來到遠東,當然是利在速戰,盡管在納土納群島海戰中顯示出人民軍海軍的強大戰力,但遠征軍在數量上占有絕對優勢,因此並不怕和人民軍海軍進行艦隊決戰,真正擔心的是人民軍海軍並不和遠征軍艦隊進行正麵交戰,而是利用人民軍艦隊單艦戰鬥力強的優勢,分散兵力,采取突襲作戰方。如果發現人民軍海軍的主力,是一定不會放過這個機會的。那麼負責誘敵的北艦隊自然就必須要擺出一付是主力艦隊的樣子。
另外,一但戰鬥開始,北艦隊肯定會麵對遠征軍艦隊的主力,雖然有現代軍艦壓陣,但壓力也不是一般的大,何況在戰爭開始,未將遠征軍艦完全引入台灣海峽,現代軍艦也不能輕易出手,還需要北艦隊多頂一陣;而相比之下,南艦隊的壓力就要小得多,雖然台灣海峽的南口要比北口寬出近一倍,但中間有澎湖列島,而且麵對的主要是遠征軍艦隊的巡洋艦、驅逐艦,因此將大量的新銳戰列艦分配給北艦隊,也就是順理成章了。
而現代軍艦的分配,從表麵上是北2南3,並不符合北強南弱的設定,但5艘現代軍艦中最強的昆明艦分到了北艦隊,可以說其他4艘軍艦加起來都不是昆明艦一艘的對手,因此實際還是北強南弱。
其實北艦隊隻有一艘昆明艦就足夠了,但昆明艦隻能攜帶一駕直升機,納土納群島海證明,一架直升機對海戰的控製力有限,何況一架直升機的滯空時間也有限,因此需要搭一艘襄陽艦,這樣有兩架可直升機以輪換出動,始終保持有一架直升機在空中監控,而且在必要的時候,還可以有兩架直升機升空監控。而且為了確保有足夠的空中監控力量,這次昆明艦攜帶兩架直升機,一架停在機庫裏,另一架則就露天停放在艦尾的直升機平台。
而南艦隊的三艘現代軍艦,嶽陽艦、三亞艦是同級艦,戰鬥力較強,再加上一艘懷化艦,也足夠完成封鎖台灣海峽南口的任務。
最後尚晉峰道:“如果這次的戰鬥如我們的預料進行,那麼在這一戰結束之後,這一次遠東戰爭也就基本結束了,政府可以考慮如何結束戰鬥,並且在談判桌上為我們爭取到更大的利益。”
聽完了尚晉峰的講說之後,肖建軍道:“台灣海峽雖然適合作戰場,但也不是我們的勢力範圍,中國大陸一側還可以讓人放心,估計不會和我們為敵,但另一側的台灣島現在日本的手裏,雖然現在日本沒有艦隊,但岸基火力仍可以協助遠征軍艦隊作戰,給我們造成一定的威脅,不知道海軍部考慮到這個因素沒有?”
尚晉峰道:“這個因素我們確實考慮過,但認為台灣島的岸基火力對遠征軍艦隊的幫助,以及對我們的威脅都是很有限的。首先是台灣島的岸基火力並不強,而且主要是集中在南北兩頭,相比之下中間短的岸基火力十分薄弱;其次是日本沒有和英法等國艦隊協同作戰的經驗,由其是岸基火力和艦隊的協同作戰,需要緊密的配合,否則不僅不能互相支援作戰,還容易造成誤傷,但顯然日本和英法等國艦隊沒有這個條件;還有就是這個時代的岸基火力打擊距離有限,一般在20公裏以內,台灣海峽本足夠的寬度,而且我們的主要打擊力量還是5艘現代軍艦,它們的作戰距離都在岸基火力之上。基於這些理由,我們認為台灣島的岸基火力對這場戰爭的影響有限,也沒有必要過份的重視。”
這時夏博海道:“從金蘭灣到日本,在正常的情況下應該是走台灣外海,而不會從台灣海峽經過,因此這一戰的重點是將遠東艦隊引誘入台灣海峽,我認同海軍部剛才對遠征軍艦隊的判斷,他們肯定是希望速戰速決的,盡快和我們進行主力艦隊決戰。但這些情況都是我們的推測,到了實際的戰場,遠征軍艦隊未必會如我們所希望的那樣,進入台灣海峽,和我們進行主力艦隊決戰。一但出現這種情況,海軍部是否有相應的預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