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海峽之戰勝利的消息是在當晚12點左右正式由尚晉峰下令,發回青島;而在淩晨6點,又將詳細的戰果發回青島。這天正是夏博海值班,因此他也是在第一時間裏收到人民軍艦隊勝利的消息,雖然這時還不知道詳細的戰果,但這一仗獲勝,己是無庸置疑了。
不過收到消息之後,夏博海到並不怎麼激動,因為他心裏有數,在5艘現代軍艦押戰,這一戰就沒有打不贏的道理,結果隻在於是怎麼贏的?贏多還是嬴少的事,因此收到這個消息之後,夏博海隻是吩咐值班人員,將這一消息送到肖建軍、王雲鵬、徐濟超三人家裏,同時也給在沈陽的秦錚發去電報,讓他們也盡快知道己經勝利了,同時在明天一早,將這個消息通知給各部門,然後又開始思考自己的事情。
原來就在今天上午,秦錚發回來一份報告,對於台灣海峽之戰結束之後,如何徹底結束遠東戰爭,提出了自己的意見。而這份報告,也深得夏博海的心意。
台灣海峽之戰勝利,可以確定華東政府取得了戰場上的勝利,但這並不等於這場跨時3年,持續時間超過30個月的遠東戰爭,就此劃上句號;更不等於華東政府取得了最終的勝利。因為國與國之間的戰爭,從來就不限於隻發生在戰場上,何況這次的遠東戰爭,一共牽扯進來了6個國家,其中的錯綜複雜,更是難以言喻的。
對於軍人來說,隻要取得戰場上的勝利就行了,但對於政治家來說,隻取得戰場上的勝利,是遠遠不夠的,衡量是否取得最終的勝利,在於是否實現了戰前預定的計劃,是否真的獲得勝利帶來的國家戰略利益。在戰爭之前,華東政府確定的目標是:擴大自己的領地,為華東政府的發展獲得廣闊的空間;重創日俄兩國,使其在短時間內無法給華東政府造成威脅,並震攝其他國家,為華東政府的發展創造一個良好的環境;從日俄兩國索取巨額的戰爭賠款,為華東政府的發展獲得大量資金。
從現在的結果看,前兩個目標基本己經達到了,但最後一個目標還沒有譜,而且現在索取戰爭賠款的對像不僅僅隻是日俄,還要加上英法荷三國,但這五個國家可不是無能的清廷,一打就輸,一輸就服,一服就賠,要讓他們老老實實交出賠款,現在的勝利還是不夠的。
如果英法日俄荷五國堅持不賠款怎麼辦?華東政府是否應將戰爭繼續進行下去?如果戰爭繼續進行,那麼下一步華東政府用兵的方向在那裏?用兵的目標又是什麼?是以戰爭逼迫五國賠款?還是幹脆滅掉一二個國家?而華東政府的財政,人力物力又是否能支持將戰爭繼續進行下去?這些問題都是政治家所需要思考的,因此說一個優秀的政治家,應該是在戰爭開始的時候,就要考慮戰爭如何結束,這決不是一句空話。
夏博海當然知道,戰爭是不可能無限的繼續下去,雖然華東政府在戰場上取得了無比輝煌的勝利,但軟肋也是相當的明顯,就是華東政府的財政、人力物力確實是不可能支持戰爭長時間進行下去的。
目前華東政府的資金並不缺,而且在取得了台灣海峽之戰勝利後,籌款也不是什麼大問題,還可以繼續在美國、德國的市場上發行債劵。但華東政府的人力物力,卻差不多己經到了極限。
在開戰之前,華東政府占領的領土並不大,隻有山東全省,部份河南省,少量的河北、湖北、安徽、江蘇等地,總麵積約28萬平方公裏,人口4000萬左右,但除了山東省之外,其他地區均未得到充份開發,對戰爭的支援有限,因此能夠支持這場戰爭進行的,實際隻有山東一省,也可以說除去軍事實力之外,華東政府是參戰各方中綜合實力最弱的一個,是以一省之力對抗英法日俄荷五國。
在人力方麵,華東政府免強還可以做到自足,但所需要的戰爭物資,大部都要從外部引進,當然主要還是在中國的範圍內引入。甴於華東政府對戰爭的準備十分充份,而且在中國有良好的口碑與極高的聲望,並建立了多道穩固的供應渠道,因此在戰爭之初,物資供應還十分極時,物資也很豐富。
不過戰爭對物資的消耗也是相當巨大的,在普茨茅斯談判之前,華東政府的物資消耗速度己經超過了物貨貯備的曾漲。而普茨茅斯談判破裂之後,英法兩國參戰,不僅僅是在軍事行動上,在經濟上也同樣對華東政府進行打壓,並且還聯合清廷,限製對華東政府物資輸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