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完晚飯眾人沒什麼事都聚在王濱城和李娜的套房裏閑聊,這時王濱城的電話響了,是水記者打來的,說找了一個熟知內情的人,問他和柳巷要不要見見。
王濱城捂住話筒問柳巷見不見,柳巷說見呀,讓王濱城問問是需要他倆去還是水記者領那人來?
溝通完後王濱城告訴柳巷說水記者領那人一會就到,讓大家都回自己房間去,眾人不知道內情,站是站起來了,就是都看著柳巷不走。
“你們看我幹什麼?”柳巷笑著問大家。
“什麼事這麼神秘,不能告訴我們?”楊悅一膽大,說道。
“沒什麼神秘的,就是沒到時候,到時候我就告訴你們了。”柳巷說,這八字還沒一撇,真佛也沒看著,他不想人盡皆知,倒不是保密。
“先散了,就是見一個人,你看看你們這好奇心,不是女的,男的。”王濱城打著圓場。
誰也沒以為是女的,眾人嘟囔著極不情願地走了。
王濱城見李娜沒動彈,說道:“你也出去吧,等我們談完你再回來。”
“娜姐就不用了,要是成了也得告訴她,要不她還以為我領你幹壞事去了呢,那我可擔當不起。”柳巷笑道。
“就是,柳巷都沒攆我你攆我幹什麼,再攆我今晚不讓你上床!”李娜嗔道。
三人說說笑笑不一會兒響起了敲門聲,水記者領進來一個三十多歲的男人。
男人姓欒,是淄博作家協會的會員,也是陳傑的好朋友。
基本的意思水記者都和欒作家說了,喝了口茶之後欒作家說道:“這事我知道,不但知道,恐怕沒人比我更了解了,因為我就是為了這部小說剛從北京回來的。”
經欒作家一說,柳巷才知道了事情的始末,心道好險,再晚一步恐怕就要和《大染坊》失之交臂了。
三個月前,陳傑的《亂世奇商》初稿完成,十萬多字,一次閑聊中欒作家知道後特意去拜讀,讀完後他感到這是一部好書,於是慫恿陳傑把它拍成電視劇。
陳傑說自己沒那想法,既不想賺錢也不想出名,欒作家說那你寫書幹什麼,陳傑說自己生在周村長在周村對他還是有感情的,這是自己的一個願望,希望在有生之年對家鄉做一點貢獻。
欒作家說那不還是的,你自己捂在被窩裏能對家鄉有什麼貢獻,讓更多的人讀到看到,讓更多的人知道周村,了解曾經發生過的那一段民族工業的曆史,知道我們的祖輩曾經為此奮鬥過,流過汗也流過血,但在時代的大背景下民族工業尚在繈褓就被帝國主義扼殺在搖籃裏了,這樣豈不是更有意義?
最後陳傑被說服,但他還是不願意出麵,於是欒作家自報奮勇為這部《亂世奇商》找下家,找能把它變成電視劇的人。
欒作家先找的山東影視中心的藝術總監張宏森,張宏森看完後也認為是一部難得的佳作,於是介紹欒作家去找中國電視劇製作中心的一位負責人,但這位負責人看也沒看就打發欒作家回來了,今天是他回來的第三天,他本來打算明天還去找這位負責人的。
“你還去找他幹什麼?”柳巷問。
“上次也怨我,因為家裏有事我見到他時隻給了他三個小時看劇本,我的火車票是三個半小時以後的,可能把他惹惱了,以為我傲慢,所以看都沒看就把我推出來了。”
王濱城聽完問道:“為什麼非要上北京,在哪裏不一樣?”
“不一樣的,這裏有個說法,陳傑被我說服後提出了兩個條件,第一是他當編劇,怕給改個亂七八糟,第二就是在央視播放,他認為既然要播就選個覆蓋麵廣的,影響力大的,以便讓更多的人了解那一段曆史。”
中國電視劇製作中心就是央視的下屬單位,他們製作的電視劇肯定是要在央視播放的,柳巷這才明白欒作家為什麼這麼執意地去北京,但也正因為了這一點才給了自己機會,否則恐怕山東電影電視製作中心就接過去了。
山東電影電視製作中心成立較早,改革開放後山東在經濟獲得發展的同時電影電視製作部門也進行了整合,資金、人員得到優化後他們已經製作了很多部優秀的電視劇,如《孔繁森》、《成吉思汗》等,他們是有能力將《亂世奇商》拍成《大染坊》的。
事實也的確如此,2003年版的《大染坊》就是由山東電影電視製作中心製作的,但卻是在央視一套播出的,柳巷想改變的就是這個。
與山東電影電視製作中心隸屬於省文化廳不同,盛東的電視劇製作中心是盛東電視台的一個下屬單位,其實隻有一塊空招牌,盛東台的電視劇都是靠買,自己就沒拍過什麼像樣的電視劇,這也是羅景坤的一塊心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