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官場,人和人的機遇是不一樣的,同樣的條件,能力水平都相差不大,為什麼有的人發展的好,有的人不好呢,這其中最關鍵的就是人脈。人脈分兩種,一種是先天的血緣關係,生下來自帶的,另一種是後天的,通過某種方式建立起來的。建立後天人脈,對於普通人來說,是走上官路的不二法門。不管你是靠本事引起領導的注意,還是追到領導的女兒成為姻親,抑或是通過金錢的手段換取領導的信任(這種手段是違法的,不過現實中確實存在),這其中人脈的因素是最關鍵的。有了人脈,有了機會抓住機會,沒有機會,也會創造機會。無論什麼國家,什麼體製,隻要有權力的存在,就離不開人脈,所以一個人不論從事哪行哪業,隻要有當官的想法,就必須盡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建立人脈,有了人脈,就有了上升的助力。
當然,隻是認識那不叫人脈,關鍵是得讓人賞識你器重你,通過你會獲取某種利益,這種利益有直接有間接,有短期有長遠,總之是有利益的獲取。有人會認為太現實,實際就是這麼回事,就拿流傳千年的上古傳說,堯舜禹的禪讓故事來說,堯把自己的職位禪讓給舜,舜又把自己的職位禪讓給禹,堯舜傳位給自己認可的有能力的接班人,而不是傳給自己的兒子,為的是什麼,還不是為了天下的穩定,人民的福祉嗎,你能說他不是為了獲取一定的利益嗎,隻不過這種利益,不是私利,是公利,但不管是公還是私,總之是利益。我們要讚美公利,鞭笞私利,但這個社會還沒有文明到高級的程度,人也沒有擺脫利己的思維成仙成佛,所以要想在這個社會獲取一官半職,必須要遵從這個社會的法則,沒有人脈創造人脈,有了人脈,經營好人脈,隻有這樣,才能獲得你想要的利益。
不過,話又說回來,社會中畢竟官位屬於稀缺資源,大多數人不能當官,如果自己確實沒有能力,沒有關係,沒有金錢,去建立人脈,那就想開些,幹好自己分內的工作,做一個悠哉悠哉的逍遙人,不也很好嗎。千萬不要誌大才疏,強取強求,明明自己隻有半斤白酒的量,非得去喝一斤,那不是自己找罪受麼。
張洪亮麵臨的問題,分析原因,他是既缺乏人脈,又缺乏機會。這個人脈不是說他一點關係都沒有,而是缺乏強有力的人脈,缺乏足以改變他現狀的人脈。而且,他所學的專業在工廠這個環境中屬於邊緣專業,不如工科專業吃香,中文專業限製了他的職業選擇,他隻能在機關少數科室打轉,這些科室機會非常少,且競爭相當激烈。不幸的是兩任總廠廠長都是工科專業,天生對文科畢業生不是很感冒,就連他的部門領導,他曾經的競爭對手範處長,也不是正宗中文係專業,他是師範大學曆史專業畢業。張洪亮這種專業在工廠屬於小眾專業,除非他有足夠強大的人脈,能夠主動創造出機會來。
適合張洪亮的環境是機關,新聞單位,學校。早些年二零六的弟兄們閑聊時,問過張洪亮這個問題,問他問什麼不去學校呢,堂堂師範大學中文係高材生,就算進不了機關和新聞單位,去學校當老師也十拿九穩啊,怎麼陰差陽錯跑到工廠來了。張洪亮搖了搖頭,訴苦道,還不是為了城市戶口嗎,由於關係不到位,當初自己首先想去機關或者新聞單位,這兩條路都沒走通,他退而求其次想留在江州市的中學任教,結果找晚了,那年江州學校的畢業分配計劃滿了,要去學校隻能回老家,那邊的中學倒是隨便他挑,可他不願回去,他老家太窮了,自己好不容易考出來怎麼可能再回去遭罪呢,結果最後親戚給找了分到工廠的名額,就來到酒精廠了。
長期的不受重用,使得張洪亮越來越怨天尤人,成了什麼都看不慣的憤青。在王福來爆冷辭職後,他也動過辭職這個念頭,不過最終沒有那個勇氣舍棄來之不易公職身份,就這麼不冷不熱的工作著,直到結婚以後,特別是同批的盧成功也當上了分廠副廠長,他再也承受不住了,就慢慢開始借酒澆愁,結果越喝越愁,酒癮還養成了。麵對這種局麵,最著急的莫過於他的妻子李曉梅了,她見盧成功勸解沒有用,就想到了王俊才,希望王俊才能夠勸勸他,最好能夠幫他走出困境。於是李曉梅就在王俊才旅行回來後,給他打了電話,詳細說了張洪亮目前的狀況,希望王俊才能夠幫幫他,最起碼讓他從迷惘中走出來,樂觀地麵對工作和生活。王俊才接到電話,馬上就答應了,正好三兄弟結婚後原本就要在一起聚一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