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開始,兩姓人相互比較誰家房子蓋的好,日子過得好。隨著子孫的繁衍,人口越來越多,兩姓比拚的重心,就慢慢開始轉移到了文化教育上。兩族人紛紛興辦私塾學堂,蘇家招收十個學生,趙家就招收十一個。趙家請的先生月俸二兩銀子,蘇家就花二兩半請更好的先生。兩家鬥得那叫一個不亦樂乎,正是有了這種競爭,才促成了蘇新村聖賢莊的威名遠播。
相比來說,蘇姓人家更擅長於經商做生意,趙家更喜歡當官做先生。解放後土改時,蘇新村唯一的地主就姓蘇,當時村裏一半多的地都是蘇家的產業,據傳他的家業就是先祖一輩一輩傳下來的。趙家雖然祖上曾經出過高官,但是並沒有因此變得富足,反而更加促進了趙姓文化人的興盛。趙家的輩分都是用論語的名句排成,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如此一輩一輩排列下去,一句話用完了,再換另外一句。
解放前,趙家顯然是被蘇家一直壓在身下的,那時候是封建地主階級當權,地主的勢力大的可怕,不過蘇家雖然富有,但是因為傳統文化的熏陶,並沒有幹太多傷天害理的事情,反而經常接濟窮苦的相鄰。土改後蘇姓地主家的田產被分,房屋充公變成了大隊部,政府隻給他家留下了一套四間屋子的小院,這間別院以前是長工們居住的地方。由於祖上積了德,蘇姓地主一大家子十幾口人,並沒有受到像電視裏演的那樣的遊街示眾,甚至打罵的情形發生,他們和鄰居們相處融洽,過上了安定清苦的平常日子。
趙家趁勢翻了身,一下子掌握了村裏的權力,自解放以來,趙姓壟斷了幾十年的村書記和大隊長職務。這些年來,趙蘇兩家雖然不再像解放前那樣爭鬥的厲害,但是兩家保留了一個傳統的競技項目,那就是每年春節期間的高蹺比拚。踩高蹺舞龍燈,是江州市乃至江東省非常盛行的民間藝術,起源於明朝盛行於清末民國,解放後保存了下來,但可惜的是近年來水平越來越低,慢慢很多技巧和功法都失傳了。
蘇新村的高蹺藝術是周圍十裏八鄉水平最高的,沒有之一,它基本上可以分為三個劇種。叫它劇種,是針對它的扮相和表演來說的,隻不過沒有唱功,純粹的外家功法。一個是西遊記係列,唐僧,孫悟空,豬八戒,沙和尚,有時還加一個不知道出處的傻小子。第二個是八仙係列,鐵拐李,漢鍾離,呂洞賓,曹國舅,張果老,何仙姑,韓湘子,藍采和。第三個是白蛇傳係列,白娘子,許仙,小青,法海。
這三個係列構成了高蹺藝術的核心,每到冬閑時,老的表演者作為師傅就開始帶著年輕的徒弟,學習化妝,練習動作,排練劇情。據傳,在早期高蹺隊是有唱的,不知道什麼時候失傳了唱功,隻剩下了動作表演,後來連表演也失傳了,隻剩下了簡單地隨著鼓點扭動的簡單動作。這裏麵有一個角色一直是整個表演中的主角,那就是孫悟空,當地人稱作孫猴子。這個角色的扮演者必須有功夫,因為孫猴子活潑好動,所以設計了很多翻跟頭,耍猴棍,眨眼睛,吐舌頭,撓癢癢等戲劇動作。因為有很多危險動作,所以孫猴子的高蹺一般做的較矮一些,每當表演開始,都是孫猴子和傻小子一起,兩人手拿鞭炮,點燃後趁著劈劈啪啪的功夫,把擁擠的人群驅趕開,圍成一個大大的圓圈,方便高蹺隊的表演。
王俊才小時候也非常迷戀高蹺,經常跟著高蹺隊到處串場,小小年紀愣是纏著爺爺給他做了一副迷你高蹺,他和小夥伴一起踩上高蹺,學著大人的樣子玩耍,那種樂趣是現在的孩子體驗不到的。以前孩子多,大人管不過來,就計著小孩,自己願怎麼玩就怎麼玩。小孩子又處於天不怕地不怕的年齡,所以敢於嚐試一些危險的動作,即便碰破頭磕破腿也在所不惜,好了照樣玩得不亦樂乎。但是隨著計劃生育的實行,再加上人們生活條件的提高,家長們的精力越來越多的落到了子女的學習上,不再讓孩子學習或者從事這些危險的遊戲和運動。慢慢的,這些民間藝術後繼乏人,逐漸地消亡失傳了。中國足球水平的日益衰弱,也與這種情況類似,不得不說實在令人惋惜。
高蹺表演一般在正月初六開始,這時親戚該走的走完了,閑來無事,正好開始。蘇新村裏,從祖上傳下來的,趙蘇兩家各組隊伍,絕不摻和。兩隊先是各玩各的,玩著玩著就玩到一起開始比拚。由於場麵宏大,一般的地方盛不開這麼些人,所以比拚一般安排到學校的操場上進行。蘇新小學的操場麵積不小,大約有五千個平方大小,足以容納兩三千人圍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