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章 權力與腐敗(1 / 2)

廖季凱也明白心急吃不了熱豆腐,他開口說道:“好的王董,這事你放在心上,多考慮一下我們。這樣,今天晚上我請你們吃飯,中午你們連頓飯也沒吃就走了,實在是不好意思。”王俊才說道:“廖區長到了我這裏,怎麼能讓你請客呢,今天晚上我來安排。”廖季凱心想,不管誰請客,隻要能聯絡好感情,目的就達到了。他說道:“既然王董這麼盛情,我就不搞虛情假意那一套了,下次,王董一定要給我個機會,讓我請你吃飯。”

晚上吃飯,廖季凱發揮了他長袖善舞的優勢,很快就跟王俊才把關係處的熱絡了起來。公職人員尤其是當領導的,沒有一個不擅長交際的,在那個環境下,不擅長拉關係,不能建立起龐大的關係網,就很難適應公務員這個工作。這不是說,拉關係,織網子,單單是為了走後門,為自己辦事方便。其實在體製中,那個環境下,很多正常的公務,也需要關係來推動,沒有一定的交際網絡,辦起公務來也順暢不了。廖季凱作為一個副區長,本身就是從那個環境下,摸爬滾打出來的,特別是主管招商以來,他總結出很多有用的經驗。人是有感情的動物,盡管商人重利,但是更看重政府領導對他們的重視,畢竟落地以後,還要靠領導們照應。所以,廖季凱在招商中非常重視與投資商的感情交流,與他們交朋友,而且是真心實意的交往。有很多最終沒有落戶建新區的客商,因為跟廖季凱處出了感情,經常幫他提供一些有用的信息,這些信息總是能幫上廖季凱的忙。

王俊才通過這兩年的經商經驗,也總結出了跟政府領導打交道的方法。如果說商人重利,那政府領導除了重利,更看重權,凡是能為他們的權位增添助力的,他們都喜歡。再下來才是利,隻要不對權位有影響,多少利他們都敢要,但是如果威脅到權位,一分錢他們也會往外推。跟他們交往,除非必要,盡量不要跟他們牽扯上權錢交易,一旦深入其中,就很難獨善其身了。

與廖季凱的交往,王俊才認為堅守君子之交就可以,沒有必要搞得太過親密,維持正常的交往就可以。眾人雖然推杯換盞,氣氛非常熱鬧,但是大家都沒有鬧酒,覺的喝的差不多就散了。其實董濤李莉還有那幾位高管,他們都不是很喜歡這些沒有營養的場合,他們還是喜歡西方人搞得那種聚會,大家隨意的站在那裏,放鬆的聊天,比較自由。不像這種中式的社交,那家正襟危坐,還得你敬我敬的,感覺很拘束。可這就是中國特色,原先他們在外資超市,經曆的是外國文化,現在跳槽到了內資超市,就得適應中間的變化。

其實王俊才也不太喜歡這些應酬,他骨子裏也是跟董濤他們一樣崇尚自由的。可他作為企業老板,必須與外界社會打交道,作為一種日常工作,他必須把工作做好,否則企業辦起事來就很難。好在,王俊才的企業都是靠市場吃飯的,基本不涉及政府采購方麵的業務。如果有那些,才是真的麻煩呢,請客吃飯那是標配,關鍵得疏通關係,背景開道,金錢鋪路,就是大家通常說的拉關係走後門,那種業務做的順利,確實來錢容易,但一旦失手,就是萬劫不複。古往今來,多少人栽倒在其中,萬貫家財瞬間灰飛煙滅。但這仍然擋不住後來人,如飛蛾撲火般,前仆後繼,終歸逃不出一個利字,他們被利益蒙住了雙眼,看不到巨大利益後麵隱藏著的是萬丈深淵。

有句老話說的好,是公就有私,古往今來,極少有人逃脫這一樊籠。腐敗總是伴隨著權力誕生,它倆是密不可分的,就像人的左手和右手。即便律法再嚴苛,也阻擋不了官員腐敗的腳步,明朝朱洪武律法嚴苛到貪一兩銀子就被砍頭的地步,直殺得最後基本的班子都湊不齊,照樣有人貪汙腐敗。隻不過為了逃脫製裁,做的更加隱秘了,所謂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不管你的律法多嚴多密,腐敗者總能找到空子可鑽。最後統治者,隻能下出水至清則無魚這麼一個無奈的結論。

現代社會,特別是從計劃經濟轉型以來,民營經濟得到空前的發展。但是它們中有很大一部分,其競爭的武器不是更優質的商品,更到家的服務,而是更低的價格,更差的質量,更多的回扣,這就嚴重擾亂了市場,八九十年代,人們對民營企業產品的印象就是質量差,服務爛。可以說一顆老鼠屎,壞了一鍋粥。這可能與民營經濟創業的環境有關,它們大多起點很低,很多幾乎都是白手起家,還有一點更為重要的是,這些民營企業老板文化程度,個人素質都很低,在他們眼裏,隻要是能賺到錢,其他什麼都可以不顧,什麼法規,什麼法律,隻要死不了人,就沒有執法部門來管,隻要沒人管,他們就不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