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好孩子不單單是為自己,也是為了整個民族,整個國家。現在的的孩子太缺乏創造性了,未來科技的發展,社會的進步,國家的強大,越來越依賴人的創造能力,人工智能,機器人等高科技的發展,解放了人的身體,不再需要繁重和重複的體力勞動,而是更加看重人的思維,人的創造性,我們國家的經濟在轉型,所以我們的教育方式也要轉型。希望所有家長都能夠認識到並理解教育方式轉變的重要性,為自己也為了整個中華民族做出自己應有的貢獻。
尊老愛幼是傳統美德,但我們這個社會把更多的精力和資源都投給了下一代,反而忽視了對老一代的孝敬。當然,這也與人體素質大幅提高有關,在舊社會,人的平均壽命在五六十歲,人一過五十,就進入了老年階段,所以才有年輕人上有老下有小壓力山大的說法。而現在人口素質大幅提高,人過了七十才感覺進入老年階段,很多五十歲的人根本看不到老相,特別是一些生活條件好,又懂得保養的人群,他們完全就跟年輕人沒什麼區別。
很多姥姥或者奶奶帶孫子出去玩,都經常被誤認為是帶的兒子女兒,他們的身體和精力根本不需要子女照顧,同時還可以連子女和孫子一起照顧,他們通常說子女的一句話就是,他們會看孩子嗎,他們自己還是個孩子,這就是從小被寵到大的結果,當他們的孩子,又有了孩子的時候,仍然脫不開他們的照顧,難道他們不累嗎?
王俊才雖然也很年輕,但是因為他是父母的老生子,從小沒有得到父母的溺愛,基本上是自然而然長大的。父母年齡越來越大,已經快七十了,身體雖然還不錯,但是已經開始走下坡路了,兩位老人身邊沒有個人照顧,所以不太讓人放心。王俊才弟兄四個,目前都不在父母身前,而且父母習慣了鄉鎮學校的生活環境,不願意到市裏麵來居住。弟兄四個商議看誰到父母身邊照顧最合適,目前來看,三哥的單位離著父母最近,他最符合條件。
當然王俊才這裏也可以,他有車,來回接送也很方便,但是他如果回到父母身邊,嶽父母這裏就沒人照顧了,曉婷的父母也是父母,也需要孩子的照顧。除非等王俊才大舅哥回國,不過那還不知道是猴年馬月的事呢,劉曉華現在沒了經濟負擔,讀書上了癮,讀了碩士讀博士,這馬上博士畢業還準備讀博士後。對於大舅哥,王俊才完全支持,他認為未來的競爭離不開高端人才,他希望大舅哥掌握更多的專業知識,能夠在金融行業取得優異的成績。
所以綜合考慮,還是請三哥一家回老家照顧父母。而且他們回去還有個因素,因為他所處的單位是一家老國有企業,現在企業也走入了困境,時不常地拖欠工資,三嫂的單位效益更差,估計用不了多久就會破產。麵對這樣一個局麵,王俊才決定在董家鎮學校的對麵,投資一家小型的超市,讓三哥和三嫂來經營,一方麵增加些收入,一方麵離著家近照顧父母方便。
說起照顧父母,不是說伺候他們吃喝拉撒,他們還很健康,到不了那種程度,現在完全可以自給自足。但是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人活在這個世上哪有不生病的,生個病就得上醫院,打針吃藥放一邊,關鍵是人會難受,這時候就離不開人了,除了身邊有人陪著以外,關鍵是當老人剛發病時及時送到醫院,這才是目前最合適的孝順。
這時候鄉鎮的房租還低得很,王俊才和三哥一起找了一圈,才從離著二中大門最近的幾處門頭房當中,找了一間最大的,不過也就五十平方。沿牆放了一圈貨架,中間又放了三排貨架,房子裏就沒有地方了。上貨就不用三哥操心了,王俊才自己有家大超市,撿著賣的好的適合農村和學生的商品,雜七雜八塞的貨架滿滿的。
選了個吉日,劈劈啪啪放了一串鞭炮就算開業了。由於當時董家鎮上所有的商店都是櫃台式的,顧客買什麼東西需要店主幫忙拿過來,而三哥的超市是鎮上首家開放式的小超市,還有一點,不但商品新鮮豐富,關鍵價格也比別人便宜不少。甫一開業,就吸引了海量的學生和農村顧客,基本上每到學生放學時,超市裏就人滿為患,可以說商品呼呼下,數錢數到手抽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