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哲學命題“我從何而來?我是誰?”(1 / 2)

第四章:哲學命題“我從何而來?我是誰?”

哲學命題:我從何而來?我是誰?

其實東西方文化都在告訴你一個道理,就是你是從“有”而來,到“無”而去的你!你是從“存在”到“不存在”而去的你!你是誰?你是“存在到不存在”、“有也是從無,而立有以為無也”的你!

總之一句話,“你是從‘有’而來,到‘無’而去的你!”

因此,人事必隨天應,感應於存在和現實之間,存在著為存在而奮鬥的天命現實。你所做的一切其實都是從“有”而來的“存在”,到“無”而去的“不存在”!而這一切從“有”而來的“存在”,都是為實現“無”的“現實”而存在的“存在”,最終歸於“無”的“不存在”。

這段話交織著東西方兩大哲學理論,其道理即是物質世界決定精神世界的出處,是康德唯物主義哲學思想與中國理學思想的融通之處;也是精神映射物質的出處,是柏拉圖、黑格爾唯心主義哲學思想與中國老莊哲學思想的融通之處。學習哲學的人應該弄通這段話的真實含義。

哲學分唯心主義哲學和唯物主義哲學。以康德、孔子哲學代表著唯物主義理性哲學,這一派融通中國古代理學,是站在“存在、物質、現實”之上決定“精神、意念、虛無”的唯物主義理性哲學精神。而柏拉圖、黑格爾、老莊代表著唯心主義人性哲學,是站在“精神、意念、虛無”之上映射“存在、物質、現實”的唯心主義人性哲學精神。這一點對現代哲學發展非常非常之重要,因為你站在什麼高度就會產生什麼精神信仰,得到的必然也是從“有”而來,到“無”而去的自己,以及從“無”而來,到“有”而去的自己。

因此,毎一個人的行為,都不要以為是“無”的“現實”,其實都是從“有”而來的“存在”到“無”而去的“現實”。也就是說你的一切人事行為,都存在人天交感反應,是已經“有”的“存在”!!而非從“無”而到“有”的存在。

這就壓垮了唯心主義哲學理論,回到了東西方文化的起點,回到了到底是“對立與統一”還是“對立而統一”的起點上來了。到底是從“無”到“有”的存在過程,還是從“有”到“無”的存在過程?到底是先有“精神”後有“物質”?還是先有“物質”後有“精神”?

黑格爾說:“存在即合理”。也就是說,無論你是從“有”而來到“無”而去的你,還是從“無”而來到“有”的存在,這整個過程無論先有後無,還是先無後有,都是合理的存在。

所以持唯心主義者認為,當你來到這個世界,你一定是“有”的“存在”,這裏的“有”是合理存在。而這裏的“有”的“存在”存在平行意誌,有精神主導物質的“合理”現象。這符合黑格爾的“精神”世界。

同樣持唯物論的孔子也認為“你”來到這個世界是“有”的“存在”,是天應人感的“有”的“存在”。這裏的“有”的“存在”是上下級關係,含有天人感應、天命神授之意,也有“先王有服,恪謹天命”之意。孔子所謂的天人感應“天下歸仁”,存在等級觀念,所以自古以來中國人都在潛意識中存在等級觀念,存在階級差異,存在順應天命的思想。

因此,無論從西方文化還是東方文化來看,生命從“有”開始到“無”而去的整個過程,勢必會出現吉凶禍福,而這一切又皆與“存在即合理”和“天下歸仁”有關。生命其實就是從“有”而來的“存在”,你來到這個世界上其實就是從“有”而來,到“無”而去的過程。你是誰?你是“有”,是“存在”。其實你是“有”的“有”,是已經“存在”的“存在”,又是從“有”和“存在”到“無”和“不存在”的合理“現實”。

其實人生很無意義,隻是從“有”而來,到“無”而去的過程,關鍵點就在於你既然來到這個世界,成為“有”,那麼你怎麼走到“無”去?你用什麼心態經曆這個“從‘有’而來,到‘無’而去的過程”?這就是哲學之所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