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絕對物質
既然客觀唯心論者提出“絕對精神”說,那麼純粹物性論者也應該有自己的“絕對物質”說。
其實早在二千多年前中國人就提出了“絕對物質”的思想理念,也就是孔子晚年提出的“天人合一”學說。孔子晚年的思想重點放在天下大同上,並從理論上尋求解決天下分治的現實,力圖通過理學思想形成倡導天下大同的結果。所以孔子通過研究《易經》得出“天人合一”的結論,而天人合一的意圖就是天定人為的思想,就是一切事物皆在既定中發生,也必定在既定中結束的思想理論。也就是說事物的發展規律可以通過爻變計算出來,有循環往複性,當你找到峰值扭矩點就等同於找到規律性。比如股票的K線圖,當股價漲幅達到峰值時,下跌就是必然的現實。
《易經》是以陰陽為理論,以爻變計算峰值的學問。古代中國沒有唯物論與唯心論的說辭,但《易經》陰陽理論有唯物論與唯心論的實質。
《易經》成文後衍生出來的思想門派多如牛毛,但是無論各門派如何闡述自己的思想,歸根結底還是以陰陽為依據的《易經》理論,這其中的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孔子與老子。
孔子的思想無論從何處來看都與唯物論息息相關,孔子的核心價值觀是“天人合一”,那麼什麼是“天人合一”?所謂“天”,道理上講就是自然,自然法則,自然規律,自然科學等等,通俗地說就是我們兩眼看到的東西,看到的世界,看到的外部環境,也就是唯物論者認為的物質基礎。“人”不用說,人就是指人類自身,也代表一切生靈。人含義抽象,代表性廣泛。如人、動物、植物、靈魂、思想、意識、愛心都包括在“人”字之中,雖然沒有唯心論者所堅持的意識映射物質,但也含有意識存在的成分。隻是漢文化的“人”不是西方唯心論的“精神”概念。漢文化的“人”仍有物性的人的概念,但並非絕對的靈性或事物的概念。孔子天人合一中的“人”含有“精神”概念。
那麼“天”與“人”合在一起就組成了唯物論和唯心論的構成要件,“天與人”就是唯物論和唯心論的名詞及含義。當天與人合同到一起時,也可以定義為物質與精神的統一,也是存在與思維的一致,並形成事物從生到死,再到重生的循環過程,最終形成“絕對物質”的必須條件,形成物態的物質從生到死再到重生的循環過程。
隻是孔子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是事物以物態的形式達成“絕對物質”的狀態,完成事物從生到死,再到重生的循環過程。但在《易經》文化裏沒有那麼複雜,沒有自然階段、邏輯階段和精神階段存在,隻有自然階段和精神階段。漢文化沒有邏輯階段的中間階段,因為漢文化是二元文化,隻有生死兩念,事物從生到死沒有中間成長概念,但有長生不死的概念,在道家文化中有生命長存,永生不死,形不朽神不滅之說,有仙道輪回之說。
在西方文化中由於有三元理論,哲學達成了"主觀精神"、"客觀精神"和"絕對精神"三者的統一。但漢文化由於受《易經》陰陽二元文化的影響,隻達成"主觀精神"和"絕對精神"二者的統一。也就是說在"主觀精神"下事物從生到死,或直接從生到重生,超越死的概念,直接達到長生不死的“絕對物質”的狀態。在“絕對物質”狀態下無條件接受一切現實,達成物質重生的絕對現實存在。
也就是說物質在脫離意識達到“絕對物質”的條件下,與“絕對精神”一樣是置之死地而後生,也一樣最終達成舍生取義的利他主義精神,是毫不利己、專門利人,大公無私的犧牲精神,是把他人利益和集體利益放在個人利益之上的無私奉獻精神。
也就是說當事物處於“絕對物質”狀態時,同樣可以達成存在與思維的高度統一。隻是“絕對精神”是意識在前,物質在後的表現,而“絕對物質”則是物質在前,意識在後的表達形式。兩者之間的差異化隻是誰先誰後的問題。
比如戰爭。戰爭的前期由於受人為因素的影響,在理論上歸於唯心論的範圍,因為發動戰爭需要心理驅動,有心理意向,才能發動戰爭。但是戰爭一旦爆發,人的意誌就不在受發動戰爭心理的影響,在戰爭狀態下人無法控製戰爭的局麵,隻有無條件接受戰爭事實,置身戰爭之中,這種狀態下就歸於“絕對物質”的狀態。也就是說在戰爭前期人是唯心主義者,在戰爭進程中人是唯物主義者。
在意誌無法控製行為的狀態下,就是“絕對物質”的量變過程。如拳擊比賽,拳擊手出拳時受意識的控製,但當拳頭擊出之後就不再受精神的控製了,因為精神已經沒有控製拳擊手的行為能力了,這時的拳擊手就處在“絕對物質”的狀態,當拳擊手擊出拳頭之後,拳擊手已經處於“絕對物質”狀態,意識理念處於停擺狀態,人體處於機械狀態,這時的拳擊手自然就是置生死於不顧,就是不怕死,勇往直前的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