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章、克服直觀思維方法下的淺薄認知
哲學的根本就是“以人為本”探討人為什麼是人,人為什麼存在“自我意識”,而“自我意識”是一切學問的核心。這世界,這人類如果不存在“自我意識”,那麼這世界,這人類可能根本不會存在個體、集體、社會和國家。正是人類人人皆擁有“自我意識”,這世界,這人類才不斷發展,不斷進步,成就我們擁有的當今繁華的世界。
而中國古典文化在文化概念上是主張消滅“自我”的文化,中國古典文化是沒有“主觀思維、客觀思維和辨證思維”三元思維文化的文化。中國古典文化隻有主觀思維和肯定思維兩種方式。
為什麼這裏又把完成思維讀解為肯定思維了呢?因為中國古典文化隻有直觀看到事物和肯定完成行動這兩段思維方法。我拿孔子著名著作《論語·顏淵》中的一段話來說明這個問題。《論語》載:“顏淵問仁。子曰:克己複禮,為仁。一日克己複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顏淵曰:請問其目。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顏淵曰: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這句話是儒學非常經典的一句話,對古代中國的政治、人文、宗教影響深遠。
這句話什麼意思呢?就是說孔子的弟子顏回問孔子關於“仁”的標準,孔子回答說:克製自我意識,反複踐行“禮”的標準,遵守禮的製度,這就是實現人人上下間愛的標準。每日自我反省自己的自我意識,做到反複踐行禮製規矩,這樣做肯定能夠達到天下人人上下間愛的社會標準。為了實現人人上下間愛的社會標準,就要靠自己改變自我,不能靠他人來改變自己。顏回又問:請指明怎麼去做才能達到目標。孔子答道:不符合禮製規矩的事不看,不符合禮製規矩的事不聽,不符合禮製規矩的事不評論,不符合禮製規矩的事不做。顏回聽後回答孔子說:我雖然不聰明,請放心我會遵照先生的話去做的。
從這段話就可以看出中國古典文化的病症和缺陷。在這段話裏隻有主觀的問和肯定的答,沒有站在第三人位置的客性思辨,也就是說沒有客觀思維也沒有辨證思維,至少缺失客觀思維。
在這段話裏隻有主觀思維和肯定思維兩種思維方法。這裏顏回問孔子“仁”的標準。仁,我們知道漢文化的仁是上下間愛為仁。仁是間愛的表現形式,但這個間愛的表現形式必須是君臣、父子、夫妻間上下間的間愛關係。而不是朋友、兄弟間的平行間愛關係。朋友、兄弟間的平行間愛關係,是義。也就是說“仁”是上下間有等級差異的愛的關係,而“義”是左右間平等的愛的關係。
顏回問仁,孔子回答說:克製自我意識,反複踐行“禮”的標準,遵守禮的製度,就是上下間愛的社會,反複自省,踐行禮製規矩,肯定能夠達到天下歸仁的世界。這段話隻有主觀原因和肯定後果,就是一種從主觀思維到肯定思維的思維過程。前麵說遵守禮製就是上下間愛的社會,後麵肯定了隻是做到就能達到上下間愛的社會。這裏隻有主觀思維和肯定思維,沒有排列、分析、推斷、綜合等等邏輯性思維,隻有既定事實和肯定事實,缺失客觀事實和辨證事實,至少缺失客觀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