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四章、黑格爾關於絕對理念三個階段的理論是否正確
漢文化由於受《易》文化的影響文化起點被設置在乾坤規律和剛柔定律之上,導致漢文化無法從天地、陰陽、乾坤世界外化出“無+”的世界,外化出客觀唯心的世界,外化出思維的規律和規則性,也就是在三大原則中無法確立否定之否定原則,無法否定之否定原則就沒有文化刹車機製,發展就會出現慣性毀滅規律和傾覆式毀滅規律。這是漢文化在公元前四百年左右世界文化出現第一次橫亙斷層期期間,漢文化立足於乾坤規律和剛柔定律之上的結果。
之後在十世紀至十三世紀世界文化又出現第二次橫亙斷層期期間,漢文化仍沒有跟進世界文化的發展,在此期間雖然出現了朱熹,但朱熹的思想並沒有超越天地、陰陽、乾坤之界,仍在二元世界遊蕩,這樣就導致後人在使用文化產品時無法找到更加先進的思想體係,又加上朱元璋有選擇地啟用意識形態和形而上學,有條件地啟用孔子和朱熹的思想體係,這就導致古代中國在文化思想領域落後於西方文化幾百年。好在隨著近代十九世紀至二十世紀出現的第三次世界文化橫亙斷層期的到來,中國文化以突飛猛進的勢頭在趕超西方文化。
近代十九世紀至今世界文化出現了第三次文化橫亙斷層期,新思想,新思維,新文化在不斷湧現,時至今日,世界文化共出現三次文化橫亙斷層期。第一次是在孔子和蘇格拉底岀生的年代,第二次是十世紀至十三世紀之間,第三次便是近現代。三次文化橫亙斷層期都出現了很多傑出的思想家,正是這些思想家的湧現,推進了世界文化從一個層次飛躍到另一個層次,從一種概念上升到另一種概念,促進了人類文明進步,推進了世界曆史向前發展。
回過頭來說黑格爾哲學,既然思維存在規律性和規則性,那麼絕對理念的三個階段就要符合邏輯。從《易》文化的思維邏輯來看,絕對理念的發展規律性和規則性不是三個階段,而是應該是四階段,即亥子醜會水階段,寅卯辰會木階段,巳午未會火階段,申酉戌會金階段。文化定義應該是邏輯階段、自然階段、精神階段、總則階段四部分組成理念的全部發展過程。
哲學是什麼?羅素說哲學是一種介乎於神學與科學之間的東西。那麼哲學研究的就是看似無卻是有的東西,那麼這個看似無卻是有的東西什麼?是“無+”概念或“無+”範疇。那麼這個“無+”概念或“無+”範疇是什麼?是精神、理念、思維。精神、理念、思維便是介乎於神學與科學之間的東西。
神學是研究虛無的東西,科學是研究真實的東西,而哲學研究的就是“無+”的東西,也就是看似無卻是有的東西。既然黑格爾哲學肯定了看似無卻是有的東西存在規律性和規則性,那麼,黑格爾把這個看似無卻是有的東西分三階段確定它的規律性和規則性是否正確?
既然這個看似無卻是有的東西分三階段規律性和規則性存在,那麼它一定有其物性化的體量,就是在精神、理念、思維之下有體量物質存在。
既然在精神、理念、思維之下有體量物質存在,那麼他論述的精神、理念、思維存在邏輯階段、自然階段、精神階段三階段是否合乎邏輯呢?
為什麼要提出這個疑問呢?因為既然絕對理念是看似無卻是有的存在,既然在精神、理念、思維之下有體量物質存在,那麼物質發展的規律性和規則性就應該是四階段。因為《易》文化肯定了物質發展的規律性和規則性是分四階段發展運行的。即寅卯辰會木階段,巳午未會火階段,申酉戌會金階段,亥子醜會水階段。
易是什麼?易是變化。變,在甲骨文中是指手指在不同琴弦間移動的形態,意在運動中變移。化,在甲骨文中是一個頭朝上的人和一個頭朝下的人組成,這是“生育”的意思。組合起來就是通過手指在不同琴弦間的移動,產生變遷,化生出不同的音律,意在從一個層次推進到另一個層次,從一種概念上升到另一種概念,這是一個層次遞進的生化過程。“易”的真實含義就在這裏。易不是變來變去,易是一種飛躍,是一個層次推進到另一個層次的飛躍過程,是生生不息,繁衍不止的意思。
因此,易是推進世界文化和曆史進步的過程,也是推進世界文明向前發展的過程。也就是說變化不是變來變去,變化是進步飛躍之意。
由此可見,《易》文化我們不可不知。但是由於《易》文化是物性化的文化,物性發展占據了《易》文化的全部內容。因此既然精神、理念、思維之中有物性存在,那麼黑格爾哲學有關絕對理念的三個階段也要符合《易》文化邏輯。
那麼在《易》文化中,事物發展分四階段,即寅卯辰會木階段,巳午未會火階段,申酉戌會金階段,亥子醜會水階段。它是事物從生存到死亡有規律和有規則的發展進化過程,這個過程有真實依據,也就是有科學依據。因為科學研究的就是真實的實實在在的東西,而事物從生到死有規律和有規則的四個階段性發展進程,就是真實的實實在在的事實。
如果要追隨黑格爾哲學理念把這四階段給以文化定義,那麼文化定義應該是邏輯階段、自然階段、精神階段和總則階段四部分組成事物或理念的全部發展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