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四章、理是圓的(2)周敦頤理論的嚴重謬誤
雖然朱熹理學把中國傳統文化推上了沒落之路,但是首先仍要肯定朱熹理學給古代中國帶來了近六百年的長治久安,帶來了近六百年的長期統一局麵。
明清近六百年的國家統一結束了古代中國大治之後必大亂的局麵,結束了漢後五百年和唐後五百年戰亂紛爭的的局麵,結束了儒釋道三家輪流坐莊政治意識形態的局麵。為古代中國集權統一思想在政治上的統一起到了文化集成的作用,為儒學和理學作為政治綱領完全占據上層建築起到了築壘於茲的作用。
但是,由於朱熹理學在明朝完全上位政治綱領,也結束了中國三元邏輯思維的發展,並且無意之間關閉了中國在數學幾何領域的發展,也關閉了中國科學思想在文化領域的發展。
為什麼?因為科學來源於對現實問題的研究和探索,是通過了解事物的內在本質和運動規律,而進行的調查研究、實驗、試製等一係列的客觀認識的活動。科學是對一些現實直觀的現象或問題進行調查、驗證、討論及思維邏輯推論、分析和綜合判斷,來獲得客觀事實的過程。科學容不得半點主觀和虛假,隻是求真。
然而無論理學還是儒學都是半真半假的學問,是一半是虛一半是實的太極圓的學問,是一半虛擬一半實際的政治、人文、宗教性的學問,所以無論理學還是儒學都與科學分道而馳,無法在一個同軌上運動。原因就是在陰陽二元理論的完全政治生態下,沒有了生育和發展機製,隻有了慣性前進和慣性後退,隻有了來回運動。關鍵是陰陽二元思維隻保留了《易》學中的“簡易”和“不易”原理,而舍棄了“變易”原理。而關鍵是“變易”原理才是事物或思維發展、延續、遞進的關鍵,沒有“變易”原理事物或思維就無法發展、延續,更無法進步和飛躍,隻會一個太極圓中上下、左右、來回滾動,隻會存一個孕婦肚中孕育,而無法生出來。
這便是古代中國在科學領域的發展停滯下來的重要原因,由於代數幾何原理無法進入政治領域,得不到政治生態的關注和倡導,文化思想也停滯下來了,這就導致十至十三世紀世界文化出現第二次橫亙斷層期間古代中國無法發展和飛躍自己的文化思想,導致古代中國在文化思想上出現停滯和倒退。
進而導致古代中國在科學領域無法進行的調查研究、實驗、試製等一係列的客觀認識的活動,並且在文化領域也無法產生客觀邏輯思維。由於理學的完全二元理氣論是主觀辨證思維方法,在朱熹理學占據了上層建築之後,導致三元客觀邏輯思維元素無法在古代中國政治思想中產生,也因此導致十三世紀之後中國文化完全拋棄了科學領域的發展研究,致使十三世紀之後中國文化缺失科學領域的思想發展。
原因是什麼?原因是周敦頤的“無極而太極。太極動而生陽,動極而靜,靜而生陰,靜極複動。一動一靜,互為其根”並非“至真之理”。
首先“無極而太極…太極本無極也”便是重大謬誤的。從馬克思主義辯證法來說,自然界、人類社會和思維發展存在三種規律,即對立統一規律、量變質變規律、否定之否定規律。黑格爾指出:自然界、人類社會和思維發展的進程由心靈“正、反、合”的“正確、反複、遞進”原則支配,這便是事物或思維發展的三種規律,也是事物或思維發展存在現象與本質、原因與結果、必然與偶然、可能與現實、形式與內容等一係列基本範疇對立而統一規律為核心的辯證法。並且任何事物或思維在生存狀態下都有繁衍生息,推陳出新的現象,並遵循“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三大規律周期循環發展著事物或思維。毛偉人也提出“三個規律並列就是三元論”的主張。
而早在三千年前《易》學文化就說事物存在“簡易”、“不易”和“變易”三種原則。說明事物或思維發展並非單一從一發展到二的過程,而是“正、反、合”的三一過程。但是周敦頤說:“無極而太極…太極本無極也”。這是對《易》學文化“簡易”、“不易”和“變易”三種原則的否定。也違背了事物或思維發展存在“正、反、合”的現象和本質。所以說“無極而太極…太極本無極也”存在重大謬誤。謬誤在於世界本來是一,當世界由一發展到二時,一便是一,二便是二,一是一,二是二,一不可能而且是二,也就是說無極不可能是太極。世界本來是無極,由無極發展遞進到太極,是遞進的過程。而當宇宙由一遞進到二後,一已經不存在了,如果存在,一仍舊是一,而二就是二,二是太極,太極是二,即陰陽和反正。一是無極,無極是一,與二已經脫離關係了,而二要互動產生三,而互動產生三的過程就是世界繁衍生息,推陳出新的過程。因此太極不可能本無極,無極也不在而太極了。無極是什麼?無極是0,是生死同耗之地,是氤氳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