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三章、《易》學(2)仁義禮智信(1 / 2)

第六十三章、《易》學(2)仁義禮智信

《易》學發展到春秋時期逐步分化為義理派和象數派。漢代之後又從象數派和義理派分化出六宗。六宗指占卜宗、禨祥宗、造化宗、老莊宗、儒理宗、史事宗。其中占卜、禨祥、造化三宗歸屬於象數派,老莊、儒理、史事三宗歸屬於義理派。

儒理便是儒學和理學宗,歸屬於義理派。儒學由孔子集前人思想建塑、孟子發展、荀子集而大成,之後經曆代儒宗增補,形成至今仍有一定生命力的學術流派。儒學的在孔子這他提出了“仁、義、禮”學說,孟子補充了“智”學說,漢代董仲舒依據五行原理發明了五常,並提出了“信”學說。

仁,周易認為仁從陰陽,一二得二,陰陽合同而為“仁”。於是儒家思想認為,“仁者,人也。”一切從一,一二從仁,二一為仁,陰陽合同為仁,仁從人二,最高境界就是上下相親、陰陽合同則為仁。於是“發號出令而民說謂之和,上下相親謂之仁,民不求其所欲而得之謂之信,除去天地之害謂之義。義與信,和與仁,霸王之器也。有治民之意而無其器,則不成。”。“老吾老已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人以從一為核心,以從二為規製,不得從三,也不得從四。一切以陰陽,君臣,夫妻,上下,貴賤為“仁”製,核心思想就是“仁政”,以仁從二人為核心,一切從化於仁。天之理,地之衡,從陰陽起,一陰一陽謂之仁,仁從二,二從仁,“二”即是儒家理論的核心內容,“二”化仁,仁立德,德立規,規製來自天子,天子仁政天下,這就是中國人治思想的開源,也就是所謂的儒家思想。

義,義是羊,羊從順,順應一,從化二,人人皆從一以下恭順上二為義。臣從君,妻從夫,子從父,“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義所在”,說了不去做,可以,行動了沒有結果也可以,但是,臣必須從命君,奉獻於君,為義。妻必須從命於夫,奉獻於夫,為義。子必須從命於父,孝順於父,為義。這是天道,天道從仁,仁人化義,義當以下奉上,獻出則為義,大義凜然,義不容辭,臣赴死為君,妻赴死為夫,子赴死為父,下赴死為上就是“義”。“唯義所在”一切皆有可能失去,但義是天理,必須存在。這就是儒家的“義”。了解了“義”,也就知道古代反皇者為什麼叫起義軍了。

禮,《易》曰:“有夫婦、父子、君臣、上下,禮義有所錯。”於是儒學說,“道之以德,齊之以禮。”“不學禮,無以立。”“道德仁義,非禮不成,教訓正俗,非禮不備。分爭辯訟,非禮不決。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禮不定。憲學事師,非禮不親。班朝治軍,蒞官行法,非禮威嚴不行。禱祠祭祀,供給鬼神,非禮不誠不莊。是以君子恭敬撙節退讓以明禮。”如此無下有禮而國治其國,家治其家,方為禮儀之邦。《詩》上就說,老鼠內部都有體製,人哪能沒有禮教呢?人如果沒有禮教,不如早點死了算了,活著還有啥意義呢?於是上製皇權之禮,以下拜上,跪地而饒之。下製家公之禮,夫妻“尊卑有序,上下有體”。各個領域皆製禮度,禮教天下,禮儀興邦。這就是儒家的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