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三章、國家(1 / 2)

第七十三章、國家

權逐利,追求利益最大化。為什麼權逐利呢?因為權要維係自身安全,保障治下之民民生安全。其實這也是一個國家的職責。國家雖然是物質決定精神的存在,但國家屬陰,是坤,用柔,體現大地能容厚德載物、上善若水的柔懷精神。

唯物論者認為國家是階段矛盾不可調和的產物和體現。

唯神論者認為國家是根據神的意誌建立的,國家的一切皆來源於神(天、上帝)的指意。

唯權論者認為國家被視為合法的使用暴力手段的人對人的統治關係。國家存在,被統治的人就必須服從進行統治的人所要求的權威。

共和者認為“國家乃是人民之事業,但人民不是人們某種隨意聚合的集合體,而是許多人於法的一致和利益的共同而結合起來的集合體。”西塞羅。

唯心論者認為“國家是倫理理念的觀點--是作為顯示出來的、自知的實體性意誌的倫理精神,這種倫理精神思考自身和知道自身,並完成一切它所知道的,而且隻是完成它所知道的。”黑格爾。

儒學者認為“天尊地卑乾坤定,卑高以成上下位,有君即有臣,有臣即有民。民積民成國,國積國成天下。”

資本主義者認為國家是“以全部共同的力量來保障結合的人身和財富時”,“每個結合者及其自身的一切權利轉讓給整個集體”,即而轉化成了“社會契約”。資本主義者最逐利,所以他們最重視誠信,強調契約精神。

但實質上國家是什麼?

國家即不是唯物論者認為的國家是階段矛盾不可調和的主體,也不是“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陳,貴賤位矣。”更不是國家是根據神的意誌建立的。國家,更多休現人民意誌的結合,而非純粹的物質體現。

國家,更多體現在人民意誌的精神寄托之上,國家的產生是人類社會向文明社會發展的必然結果,是必然性。人因自我意誌高於世界上一切動物而孤立存在,所以國家,必然是彙聚人的自我意誌和改造自我的凝聚體。同時國家又是人民一致利益的集合體,還要體現人與人之間誠信關係的“社會契約”精神。

國家的最高境界是人民意誌的凝結之地和國家權力的集散場所。人民意誌的寄托與伸張是國家意誌的整體體現。實質上國家屬陰,是坤,用柔,體現大地能容厚德載物、上善若水的柔懷精神。

國家如母,用寬懷庇護治下之民,更多體現在精神撫慰之上,所以治國用仁,這個“仁”,屬陰,是坤,用柔,“靈之聖之,歲殷澤柔。”故國家是精神的。但國家又不是全部用柔,不全部體現母性的寬懷與和諧精神,國家還如父,屬陽,是乾,用剛,“剛,天之道也”,“大哉乾乎,剛健中正。”國家還需要給予治下之民人身安全和物質享用,所以國家又是物質的。

國家產生於氏族社會,氏族社會發展先是母係社會,後是父係社會,氏族社會的產生是國家產生的基礎,氏族社會的產生也是戰爭起源的根本,狩獵的領域利益之爭是引發戰爭的根源,利益也是最終形成國家的動力,更是人類自我意識產生的基礎。所以私權是人類的天賦稟受,必須得到充分尊重。

黑格爾認為人的自我意識不是獨立存在的個體,自我意識的伸展必須有具體的參照物加以對照。而“自我”作為一個人的靈魂與精神寄托,卻卡在了人與自然之間。原因是人類的自我意識高於世界上所有動物的自我意識,以至於人類找不到具體的適合對照自我的參照物,從而導致人類的自我意識處於進退兩難的境地而舉步維艱,這就形成人的自我意識處於懸空狀態而無法腳踏實地。但是國家的成立卻為人類的靈魂與精神找到了寄托之地,這正是國家產生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