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九章、兵的靈魂
1、兵家的軍事概念
兵家來源於春秋戰國時期,理論基礎來源於《易經》。《易經》是中原文化的源頭,是華夏傳統文化的總脈,所以兵家思想也脫離不了《易經》。
兵家的用人之道,戰略方針皆來源於《易經》。《孫子兵法》說:“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故經之以五事,校之以計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將,五曰法。”這句話就是來源於《易經》精神。
兵家理論講陰陽之道,五行八法。喜於用謀,而怠於取義,喜於用柔,而疲於用勇。校之計而索於情,問道,問天,問地,問將,問法,卻不問兵之靈魂。可是正是兵的靈魂決定著戰爭的勝負,兵的靈魂在於勇,勇敢而無畏者方為兵。勇敢發於心聲,無畏來於責任。
但是《易經》說“坤至柔而動也剛,至靜而德方,後得主而有常,含萬物而化光。坤道其順乎。承天而時行”。《孫子》說:“將者,智、信、仁、勇、嚴也。”,“是故方馬埋輪,未足恃也;齊勇若一,政之道也;剛柔皆得,地之理也。故善用兵者,攜手若使一人,不得己也。”《武議》說:“勝兵似水。夫水,至柔弱者也,然所觸,丘陵必為之崩。無異也,性專而觸誠也。”老子說:“將欲歙之,必故張之;將欲弱之,必故強之;將欲廢之,必故興之;將欲取之,必故與之。是謂微明。柔弱勝剛強。魚不可脫於淵,邦之利器不可以示人。”…“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以其無以易之。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是以聖人雲:‘受國之垢,是謂社稷主;受國不祥,是為天下王。’正言若反。”
坤為地,為女,以柔為體,極柔則剛,極靜而產生規則和秩序,之後得到機會便會將坤道產生的規則和秩序化為常規,維係萬物生長化育發揚光大。坤道在於柔和與順序,功能在於承載天體的攻擊和四季交替運行。所以坤道揚德,重道德,彰明較著一切事物或思維皆講規則和秩序,這是宋前中國人為什麼非常講道德的理論根源。
《孫子》說:為將帥要有智、信、仁、勇和嚴。因為拴住馬匹、埋起車輪的辦法,不可依賴,靠不住;軍隊當齊心協力勇往直前如同一人,這才是治軍之道。用軍者剛柔相濟運用得當,還要明察地形之理。所以,善於用兵者能使三軍將士攜手如同一人,忘記自我,視死如歸。
《武議》說:真正能打勝仗的軍隊似流水一樣。水是一種最柔軟懦弱的東西,然而水可以憑其衝擊之力使崇山峻嶺崩塌。原因是水性專一而持久的緣故。
老子說:想要收縮它,必先擴張它。想要削弱它,必先強固它。想要廢棄它,必先興盛它。想要得到它,必先給予它。順著它的性子,滿足它的欲望,使其被欲望所吞噬,令他自取滅亡。這即是柔弱戰勝剛強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