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章、人性之六
在這一章我不過多地討論人類是否應該具有天性的攻擊性,是否應該具有狼性的凶狠殘暴,以及群體合作精神,而是就人類文明最終將要走向何方做以下幾個方麵的探討。
(1)、剛柔精神的融合性。
上帝創造人類,將人類送上地球,給予人類一個單一的純粹的物種屬性,並給予人類大腦一致的單一定存,並沒有任何多樣性的物種基因。也就是說,一個生產在南部非洲的嬰兒與一個生產在歐洲北部的嬰兒,並沒有任何區別,生物多樣性並沒有任何變異,大腦發育的初始狀態是一致的。但是,為什麼會出現不同的人文素質,以及不同的命運安排呢?這與地理環境有密不可分的關係。也就是說,環境造就了一個人的後天文化素養與人生價值,一個生存在美國的孩子得到的文化傳承就與美國的文化氛圍密不可分,而一個出生在韓國的人自然必須接受韓國的文化熏陶,地理位置決定了這個人的命運。
因此,可以得出如下定論,人類進化中的天性文化所遺存的剛柔文化並不是固定的自然文化遺存,而是受自然環境的因素支配,是後天產生的文化產品,而非天性的產品。如此一來,人性中的剛柔精神就不存在融合性的障礙。
(2)、人類的文明進程是可以預測的
E.O.威爾遜在《論人的天性》中這樣說:“奴隸製的衰敗可以解釋這種生物學阻尼性。哈佛大學的社會學家奧蘭多·帕特森對全世界的奴隸社會史做了係統的研究,他發現,真正的、正式的奴隸製幾乎都有相同的興亡過程。在這些過程的末期,根源於奴隸製的一些特殊情況,再加之人性的上述阻尼性,共同導致了奴隸製的衰亡。奴隸在高壓下還是堅持要像人一樣生活,而不願做任別人役使的螞蟻、長臂猿、狒狒或別的什麼,這一事實使我相信,曆史的軌道可以預先測定,至少可以大致測定,事實上存在著若幹生物製約因素,它確定了某些不可能的或禁忌的對象,可能存在著某種程度的天啟命運。”
這段話從理論上告訴我們《易》學是合理的,就是說人類社會的發展存在普遍性和偶然性,但是更大程度上是必然性,也就是說,人類社會的文明進程因為人性存在生物學阻尼性,會產生有規律的進程調度,人類社會的發展進程是必然趨勢造成的社會衰減,存在軌跡現象,因此人類的文明進程是可以預測的,至少可以大致測定。
如果這一理論得到驗證,那麼,量子力學中的隧穿效應原理就是錯誤的,有關量子不確定性原理也是不真實的,如此一來《易經》的二進製原理就是正確的。
其實這還是唯物論與唯心論之爭的問題,從唯心論觀點出發,我們得到了量子不確定性原理,因為物質在微積分狀態下就是隧穿的不確定狀態。但是,我們如果從唯物論觀點出發,我們得到的就是《易》學二進製原理。物質在宇宙中以二進製萬有引力的作用下複製與重複著物質基礎的廣義規律性,增加或消減物質的存在與消失關係,也就是說宇宙的廣義相對理論,是橫亙在量子力學前的一道鴻溝,橫亙在唯物論與唯心論之間的一道鴻溝。
其實還是我前文說的宇宙在“那個具備孕育能力的女人”以二進製萬有引力的作用下,發生剛柔互推,引發宇宙裂變,產生天地世界,“那個具備孕育能力的女人”又引動造物運動,孕育萬物。
如果我們用宇宙是時間和空間的統一這一理論來推斷人類社會的發展進程,我們就可以得出下推斷,人類社會的發展階段分九個階層,即“起於一、合於二、分於三,立於四、結於五、順於六、離於七、易於八、九九歸一”。用社會學的名詞解釋就是:奴隸製度階段、封建製度階段、資本主義製度階段、立憲主義製度階段、社會主義融合階段、樂觀主義階段、悲觀主義階段、邏輯演繹主義階段、終至天下一統。最終真正的社會文明是人類自我意識的最終解體,並促成各民族的精神文明與物質條件的平等共處、和諧發展,使全世界人民享有一切同等的權利。
但是,持唯心主義觀點者從微積分觀點出發就不認同物質的不變循環。對於微積分的認知,歐洲數學在中世紀(14—17世紀)得到了大發展,而古代中國同一時期(明、清時期)基本處於停滯狀態。所以,古代中國的數學家與微積分無緣,也不認同唯心主義的存在,直到近幾十年中國人在微積分領域,在量子力學領域才有重大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