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理士在1936年估計,當時英國的同性戀者約站總人口的百分之二到百分之五。同年,特曼和米爾斯估計,同性戀在大學生中的發生率為百分之四。1947年,麥克法蘭估計全美國的同性戀發生率約為百分之六。
另外一些學者的研究,報告了高得多的發生率。漢米爾頓在1929年發現,18歲以上的人群中,同性戀發生率為百分之十七。拉姆齊在1943年發現,高中生中的同性戀發生率為百分之三十。辛格在1947年提出,大學生中的發生率為百分之二十七。此外,據不少軍醫和軍隊心理醫生估計,軍人中的發生率達百分之十或更高。我們懷疑,這些比例過高的發生率是有過同性戀行為的人在人群中所站的比例,而不少覺得終生同性戀者在人口中所站的比例。貝爾的調查就明確聲明是有過同性戀行為的人所站比例,在他所調查的人群中,有三分之二的調查對象在十九歲以前有過同性戀經曆。
著名的金西調查規模宏大,方法比較可靠,是權威性極高的數據。金西指出:對發生率的估計可以有天壤之別。許多人認為,同性性行為者少而又少,除了在醫院裏,人們常常一輩子也碰不上一個。但許多自己有過同性性行為的人則說,與自己同樣的人站人口的百分之五十到百分之百。(金西,第203頁)我們的調查對象中,也有人作過類似後者的估計,認為百分之六十至百分之七十的男性都有過同性性行為。當然,這一估計僅僅出自被調查者的個人感覺,是不可靠的。
金西調查對僅僅有過同性戀行為的人和絕對同性戀者作了明確的區分,並給出了這兩種人在人口中所站比例的可靠數據。他指出:青春期開始之後的白人男性中,有百分之三十七的人至少有過一次同性戀行為,有百分之四的人終生隻有同性性行為(絕對同性性行為者)。此外,少年組的百分之六十和青年男子組的百分之四十八,在少年期曾參與過同性戀活動。(金西,第211213頁)在去除金西樣本中教育程度偏低及有過入獄經曆的個案偏多的偏差因素之後,估計全人口中大約有百分之三到百分之四的成年男子是純粹的同性戀者。這或許是今後很長一斷時間內我們能得到的最佳估計。(蓋格農,第12章)
為了使人們對同性戀現象有一個客觀的了解,金西還創造了性關係連續體的理論。他認為,世界上的事情並不是非黑即白的,現實社會在一切方麵都呈現為連續體。他的理論將絕對異性性行為者到絕對同性性行為者的中間過渡狀態,概括為七個等級:
0級--絕對異性性行為;
1級--偶有一兩次同性性行為,而且絕沒有異性性行為中那樣的感受和心理反應;
2級--同性性行為稍多些,也能不明確地感受到其中的刺激;
3級--在肉體和心理反應上兩種行為基本相等,一般兩者都能接收和享用,無明顯偏愛;
4級--在肉體和心理反應上,同性性行為多於異性性行為,但仍有相當多的後者,還能模糊的感受到後者的刺激;
5級--隻是偶爾有異性性行為及其感受;
6級--絕對同性性行為。
金西的性傾向連續體,有助於人們改變同性戀與異性戀非黑即白的傳統觀念,用間色的思想使人們注意到兩極間的各種過渡狀態。
按照金西對美國同性戀者數量的統計和壞特姆關於各種社會和各種文化中同性戀者所站比例均十分接近並保持穩定的權威說法,同性戀者在我們的社會中也當站到成年人口的百分之三至百分之四。對於這樣一個相對稀少但絕對龐大的人群,對於這一群有獨特生活方式、獨特性取向的人們,我們至今幾乎一無所知,難到不應當對他們產生某種程度的好奇心嗎?
第三,人們為了對某事作出判斷,必須知道有關它的基本事實。對事情作出自己的判斷,是現代人特有的樂趣。在中世紀,人們享受不到這種樂趣也消受不了這種樂趣的--他們由別人來作判斷,如上帝和教會,自己是斷然不願惹這種麻煩的。如前所述,為了享受到自己對事物作判斷的樂趣,首先要了解有關判斷對象的全部事實。這項研究的目的之一,就是為我們社會中那些願意對同性戀現象作出自己的判斷的人們,提供基本的事實依據,即同性戀在中國的實際狀況及其行為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