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誕前夕的溫哥華,遊客區水泄不通,時裝店裏擠滿顧客,老板娘伊蓮親自把關,守在門口,金睛火眼那樣盯著進出的客人,以免有宵小順手牽羊。
這一家名牌子店一邊賣便裝,另一邊賣鞋子,因為預先知道這幾天一定會忙得不可開交,所以臨時請多了幾個女孩子幫忙。
伊蓮一貫精明,一早在大學布告板上貼出聘人告示,隻是沒想到應征的人那麼多。
市道好了,經濟仍差,從這件小事可以見到。
部份貨品已經開始打折扣,更加吸引到顧客連群結隊進門。
許多是日本遊客,香港人也不少,都覺得標價比東南亞更便宜。
店裏其中一個臨時工叫譚小康,卑詩大學英國文學係二年生,伊蓮一見到她便喜歡。
小康個子比一般年輕女孩子嬌小,看上去有親切感,相貌娟秀,可惜不大會說中文,是個土生女。
小康正毫無怨言,滿臉笑容地招呼客人。
一個太太一買便是三雙鞋五條皮帶,之後叫小康過來,“小姐,請你介紹男裝鞋給我先生,我得看牢這頑皮女。”
小康一看,隻見一四五歲小女孩正在吃冰淇淋筒,本來店裏不準飲食,但此刻叫人客照規矩做等於趕客。
管它呢,顧客至上,聖誕前夕,會得做人點好。
工夫一學即會,做人卻是一輩子的學問,凡事要替別人著想,越會替人家想,越易成事,社會上成功人士多數能照顧到別人需要。
那位少婦抱起小孩,小康連忙說:“這邊有椅子,請到這邊坐。”
冰淇淋溶化,直滴下來,小康百忙中取過一盒紙巾給她用。
這樣好招呼,那位太太笑了。
人迭人,他們都能大大小小十多包滿載而歸。
到櫃抬付帳,伊蓮對小朋友說:“你真乖,送你一張貼紙。”
那小孩大聲答謝。
一家人滿意地離開店堂。
小康與其它同事臉上已經泛油。
這七元二角一小時的臨時工資的確不容易賺。
街上北風凜凜,可是一派歡樂。
對麵咖啡店派了三名夥計在門口唱唱詩。
小康蹲下替一位小姐試鞋。
那位小姐錯愕地受寵若驚,“我自己來,”又補一句,“我們都自己試鞋。”
小康駭笑,“你來自何處?”
那位小姐歎口氣,“即使是五百元美金一雙鞋,售貨員把鞋扔到客人麵前,自己試。”
小康笑著點頭,“我知道,你來自香港。”
那位小姐點頭,“購物天堂服務一日比一日差,價格一年比一年貴。”
隆冬,太陽四時半左右落山,五時已經漆黑,他們今天要做到九時打烊,翌日休息一天,廿六號禮拜日早上九時正再開工。
老板娘千叮萬囑:“一定要準時上工,準時收工,不得遲到早退,能完成預定工作量者有勤工獎。”
做點小生意也不容易。
可是收銀機叮叮叮不住開動,聽上去令人好開心。
那天臨打烊時分總算靜下來,隔壁幾間酒吧自然旺得驚人。
伊蓮說:“差不多了。”
她坐下來揉酸軟的腿。
小康心想:那麼快又一年過去了。
伊蓮笑問:“在想什麼?”
一個年輕人進店來,小康立刻上前。
那東方男子笑笑說:“剛才我已經來過,不過你們正忙。”
小康笑問:“看中了什麼嗎?”
年輕人本想說:你!但是始終不敢造次,笑笑說:“這款外套,中碼。”
小康立刻服侍他穿衣。
“有幾個顏色?”
“三個。”
“每種一件。”
小康笑,“是帶回家送人嗎?”
“猜對了。”
“聽客人說,東南亞標價幾乎是兩倍。”
“完全正確。”
小康把外套取出收帳。
那年輕人忽然咳嗽一聲。
小康治起頭來。
“小姐,我姓王,叫王裕佳。”他改用粵語。
小康也笑著用粵語說:“我不識講廣東話。”
他一怔,“叫我王可以了。”
小康把衣物交給他。
長得那麼好看的她大概自第三班開始就有男生釘在她身後任她差遣編排。
她當然知道男顧客是在搭訕。
果然,小王說:“店快打烊了吧。”
“還有一小時。”
“我在對麵咖啡店等你好嗎?”
小康笑容滿臉地說:“我要趕回家去吃飯呢。”
那小王無奈。
“明天呢?”
小康問非所答:“明天我們休息。”
那王裕佳正欲進一步要求,伊蓮已看出苗頭,自那一角走過來,“小康,請過來整理鞋盒。”
這一下雖然替小康解了圍,卻叫客人知道她的名字。
老板娘溫和地對年輕人說:“下次再來,聖誕快樂。”
那年輕人喃喃說:“從沒見過那樣漂亮的麵孔。”
伊蓮回道:“你也很英俊。”
那人客終於訕訕的走了。
伊蓮問小康:“向你搭訕?”
“想請我喝咖啡。”
“你好似拒絕了他。”
“我已有固定男友。”
伊蓮笑,“他看上去不似壞人。”
小康沒有回答,也笑笑,幫老板娘關上店門。
下班後她乘架空鐵路返家。
不,她並非趕著回家吃飯,她家人也不住在溫埠,譚小康自十八歲起便是經濟獨立的半工讀生。
在這種大節日,又加上急景殘年,小康略有感慨。
過兩年就快畢業,最理想出路不過是找到一份教職,然後結婚生子,安份守己過一輩子。
到了家,她捧著咖啡杯打量租來的小公寓。
去年回家,發覺遭小偷光顧,嚇得她在警署過平安夜。
幸虧房東諒解,立刻替她裝妥防盜設施。
電話鈴響,那一定是她的男友馬誌忠。
“我帶著香檳與熟食二十分鍾後到。”
“我等你。”
誌忠是她同學,香港人,畢業後一定會回去幫父母發展生意。
家裏管得相當嚴,零用足夠,但不多,所以買的香檳永遠有點酸味,熟食不過是超級市場賣的燒雞與意大利麵。
二十一歲的小康比二十三歲的誌忠懂得多。
誌忠曾經問:“與我一起回香港去如何?”
小康沒答應。
他們家是粵人,小康不會講廣東話,聽說香港居住環境都比較狹窄,住馬家不方便,也沒有名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