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的陶器文化不僅非常發達,其藝術成就也是很高,流傳至今的陶器數量也是極多,如漢綠釉陶、唐三彩、明清紫砂壺等等,都具有很高的藝術欣賞和收藏價值。
陶器最早大約出現在我國距今**千年以前的新石器時代,並在之後的數千年裏一直是人們的主要生活用具,而原始時期的陶器則大致經曆了裴裏崗文化、仰韶文化、屈家嶺文化、大汶口文化和龍山文化等階段,並逐漸走向成熟,尤其要屬在距今約4300-3800年的龍山文化中製作的黑陶中的“蛋殼黑陶”最為精美,並且同時期出現的白陶也成了原始瓷器的雛形。
再到後來隨著陶器的逐漸發展使得製陶業變得十分的繁榮,陶器種類也是日益繁多,除了生活用具,還有磚瓦、陶俑和建築明器(所謂明器就是冥器,古人的陪葬用品,如鎮墓獸、魂瓶、陶陰宅等)等,其中最出名的就是秦始皇陵的兵馬俑,享譽國際內外。
值得一提的是,從漢代開始,彩繪陶器就得到了很大發展,釉陶也在普遍應用,同時在陶明器上用白粉、墨書文字者也大量出現,直到東漢晚期至三國時代,隨著瓷器的燒結技術的逐漸成熟,陶器才逐漸被瓷器所取代。
不過到了唐代時期,作為藝術品的陶器卻再次大放光彩,漢代的低溫釉陶也得到了進一步發展,形成了著名的“唐三彩”,成為我國陶器藝術的珍品,而宋代以後的各種低溫色釉和釉上彩瓷,大部分也都是在唐三彩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
說過了陶器和唐三彩的關係,下麵再來說說唐三彩的認識。
唐三彩是我國古代陶瓷燒製工藝的珍品,全名為“唐代三彩釉陶器”,是盛行於唐代的一種低溫釉陶器,釉彩有黃、綠、白、褐、藍、黑等色彩,並且以黃、綠、褐三色為主,所以人們習慣稱之為“唐三彩”,又因為唐三彩最早、最多出土於洛陽,亦有“洛陽唐三彩”之稱。
而唐三彩在唐代的興起有著它的曆史原因。
首先陶瓷業的飛速發展,以及雕塑、建築藝術水平的不斷提高,促使它們之間不斷結合、不斷發展,因此從人物到動物以及生活用具都能在唐三彩的器物上表現出來。
自唐代貞觀之治以後,國力強盛、百業俱興,同時也導致了一些高官生活的腐化,於是厚葬之風日盛。當時唐三彩作為一種明器,曾被列入官府的明文規定,規定各個品級可以允許隨葬唐三彩的件數,但是實際上作為達官顯貴的大人物們,並不滿足於明文的規定,反而他們的隨葬唐三彩往往要比官府規定的件數要多出很多,去做這種厚葬。
官風如此,民風當然也如此,於是從上到下就形成了這麼一種厚葬之風,這也就是唐三彩當時能夠迅速在中原地區發展和興起的一個主要原因之一。
作為唐代陶器中的精華,唐三彩在初唐、盛唐時達到高峰,最盛之時為開元、天寶至大曆年間(公元七一三~七六六年)。而自安史之亂以後,隨著唐王朝的逐步衰弱,又由於瓷器的迅速發展,唐三彩製作逐步衰退,雖然後來又產生了“遼三彩”、“金三彩”、但在數量、質量以及藝術性方麵,都遠不及唐三彩,其藝術成就是震古鑠今,聞名中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