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2章 趙孟頫(1 / 2)

過了一會,周哲從展示台跑回來在座位上坐下,然後拿起他的牛排繼續較勁,也正是趁著這個機會,嘴裏含糊不清的問道:“林子,趙孟頫是誰啊,很有名麼?我記得古時候畫畫最好的就是唐伯虎啊,咋就沒聽過這個趙孟頫拿嗯,他們兩個都是畫畫的,差距早就那麼大呢。”

聽到周哲沒頭沒腦的一句話,林熙頓時沒好氣的瞪了他一眼,不過這也不能怪周哲,畢竟他的大學專業不是曆史係,自然不可能了解這些偏門的曆史人物,就算了解,也隻會了解那些經常出現在人們視野裏的曆史名人,以及從演義中片麵的了解一些曆史人物。

比如唐伯虎,在演義中是個風流倜儻的才子,而他點秋香的故事更是膾炙人口,甚至由此改編拍出來的電影都成為了經典,可是實際上,曆史中的唐伯虎不過是個窮酸落魄的書生罷了,連飯都吃不起的那種。

而趙孟頫雖不如唐伯虎一樣廣為人知,但的確堪稱一代大家,並不比唐伯虎差了絲毫,反而有過之而無不及。

趙孟頫(fǔ)(1254年10月20日-1322年7月30日),字子昂,漢族,號鬆雪道人,又號水晶宮道人、鷗波,中年曾署孟俯。

他是我國浙江吳興(今浙江湖州)人,南宋末至元初著名的書法家、畫家以及詩人,同時還是宋太祖趙匡胤的十一世孫,秦王趙德芳嫡派子孫。

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趙孟頫被行台侍禦史程钜夫舉薦,受元世祖忽必烈的禮敬,曆任集賢直學士、濟南路總管府事、江浙等處儒學提舉、翰林侍讀學士等職。累官翰林學士承旨、榮祿大夫。晚年逐漸隱退,後借病乞歸。

至治二年(1322年),趙孟頫逝世,年六十九,獲贈江浙中書省平章政事、魏國公,諡號“文敏”,故稱“趙文敏”。著有《鬆雪齋文集》等。

趙孟頫自幼博學多才,能詩善文,懂經濟,工書法,精繪藝,擅金石,通律呂,解鑒賞。尤其以書法和繪畫成就最高。

在繪畫上,他開創了元代的新畫風,被稱為“元人冠冕”;在書法上也善篆、隸、真、行、草書,尤以楷、行書著稱於世,其書風遒媚、秀逸,結體嚴整、筆法圓熟,創“趙體”書,與歐陽詢、顏真卿、柳公權並稱“楷書四大家”。

對於趙孟頫的繪畫,明人王世貞曾說:“文人畫起自東坡,至鬆雪敞開大門。”這句話基本上客觀地說出了趙孟頫在我國繪畫史上的地位,所以無論是研究我國的繪畫史,還是研究我國的文人畫史,趙孟頫都是一個不可繞開的關鍵人物。

如果說唐宋繪畫的意趣在於以文學化造境,那麼,趙孟頫在其間無疑起到了橋梁作用。

如果說元代以前的文人“畫運動”主要表現為輿論上的準備,那麼,元代以後的文人“畫運動”則以其成功的實踐,逐步取代正規畫而演為畫壇的主流,而引發這種變化的巨擘,就是是趙孟頫。

縱觀趙孟頫的畫跡,並結合其相關論述,可以知道,趙氏通過批評“近世”、倡導“古意”,從而確立了元代繪畫藝術思維的審美標準,這個標準不僅體現在繪畫上,而且也廣泛地滲透於詩文、書法、篆刻等領域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