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文提到過陶瓷器一項中關於陶器的發展,所以在說明青瓷之前,很有必要接上陶瓷器介紹中,關於瓷器的發展:
自古以來我國就是瓷器的故鄉,同時,多姿多彩的瓷器也是我國勞動人民的一個重要創造,是我國古代的偉大發明之一,而瓷器的發明更是中華民族對世界文明的偉大貢獻之一。
在英文中“瓷器(a)”與中國(a)同為一詞,由此就可以充分說明,我國瓷器的精美絕倫完全可以作為我國的代表。
我國瓷器其實是從陶器發展演變而來的,原始瓷器則是起源於3000多年前,早在公元前十六世紀的商代中期,我國就出現了早期的瓷器,因為其無論在胎體上,還是在釉層的燒製工藝上都尚顯粗糙,燒製溫度也較低,表現出原始性和過渡性,所以一般稱其為“原始瓷”。
這一情況一直持續道我國東漢時期,才出現了最早的且是真正意義上的瓷器,也是從這個時候開始,我國的瓷器生產才開始日益普及,並形成了我國特有的瓷器文化。
到了宋代時,名瓷、名窯已遍及大半個中國,是瓷業最為繁榮的時期,當時的汝窯、官窯、哥窯、鈞窯和定窯並稱為宋代五大名窯,除了五大名窯之外,還比較有名的就是柴窯和建窯,而江西景德鎮之所以被稱為瓷都,則是因為他們在元代出產的青花瓷,已經成為我國瓷器的代表,所以才因此得名。
比如上次在蓉城私人拍賣會上,被陳老聽了個響的青花纏枝蓮盤,就是青花瓷中的珍品之一,隻可以是個補的。
青花瓷的釉質透明如水,胎體質薄輕巧,潔白的瓷體上敷以藍色紋飾,素雅清新,充滿生機,且一經出現便風靡一時,成為景德鎮的傳統名瓷之冠。
而與青花瓷共同並稱四大名瓷的還有青花玲瓏瓷、粉彩瓷和顏色釉瓷,另外,還有雕塑瓷、薄胎瓷、五彩胎瓷等,均精美非常,各有特色。
總的來說,綜觀我國陶瓷發展曆史,尤其是宋、元、明、清各朝代,都經曆了一個複蘇、發展、全盛、衰落的過程。
至於整個民國時期,陶瓷業的發展一直菱靡不振,始終落後於新興的外國陶瓷業,這一時期的瓷器仿古成風,裝飾上仍以青花、粉彩、五彩為主流,繼承晚清的風格,也增添了一些新內容;在造型上則比晚清瓷器要純樸平直。
而且這一時期的陶瓷業中心仍在景德鎮,但產品除沿襲前代以外,就是簡單照搬一些外國的設計,毫無發展可言,大大阻礙了我國陶瓷業的發展。
唯一例外的是,民國初年袁世凱企圖稱帝時,欲仿效前朝慣例,曾在1916年派員到景德鎮督燒以粉彩為主的“禦用瓷器”,結果竟在很短的一段時間內,燒製出數量極少的一批“洪憲瓷”,這批瓷器質地精良,彩料考究,造型美觀大方,是一批極為特殊的產品,並不比千代的珍品差多少,反而有超越的趨勢。
隨著時代的發展和不斷變化,經過幾年前的摸索和研究,我國的瓷器種類可謂是五花八分,極其豐富多彩,前後可多達數十種之多,青瓷就是其中之一,且是最為常見的一種: